河源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支柱产业龙头作用增强。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矿冶、专用设备、建材、医药、纺织服装鞋业、水电业等支柱产业作用增强,此六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64.4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9.7%。规模经济进一步发展,龙记集团、华嘉集团、力王集团、银龙汽车等大企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出现首个工业总产值超十亿元的企业,填补了我市此类大型工业企业的空白。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制冷空调设备、传真机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高速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1.74倍和89%。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的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也得到较快增长,其中:墙地砖增长58.4%,成品钢材增长83.1%,服装增长44.6%。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2.1%,比上年提高27.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总额(盈亏相抵)5.59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税金总额4.16元,增长17.2%。亏损企业亏损额3.06亿元,比上年下降1.1%。黑色金属采选、医药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三大行业实现利润7.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29.6%,对改善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最大。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76个,比上年增加3个;全社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善投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项目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66亿元,增长41.9%;更新改造投资4.94亿元,下降5.0%;房地产开发投资8.05亿元,增长73.4%;其他投资9.12亿元,增长43.9%。在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286个,增长11.7%,其中新开工项目203个,增长29.3%。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投资不断加强,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工业投资尤其突出。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28亿元,增长2.92倍;第二产业投资23.72亿元,增长44.5%,其中工业投资21.81亿元,增长51.1%,增幅比上年加快2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3.77亿元,增长36.1%。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速加快。其中民营经济完成投资20.1亿元,增长25.7%。全年投资总额超亿元的项目有4个。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年度确定的市重点工程基本按计划相继开工、竣工或交付使用,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全市人民关注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今年已完成投资1.86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3.0%。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市体育馆、龙川一中新校区、东环路一期工程、临江东江大桥、110KV连平陂头输变电工程、110KV高塘输变电工程等项目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220KV塔岭输变电工程、220KV高埔岗输变电工程、市区防洪示范段工程、河源美平工业城有限公司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7.6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20个。新建、改建国道、省道和县乡道174公里,完成通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871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6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43.28公里;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44.28万门。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畅旺。近年来,我市采取“内引外联”等措施,引进的“铜罗湾”“和大福”、“民润”、“肯德基”“麦当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有力地拉动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同时也提升了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实力。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增速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按地区分:城乡消费需求拉近,农村消费日趋活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速比城市快0.7个百分点。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年末全市各类消费品交易市场153个,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市继续强化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一区六园”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52宗,比上年增加16宗;合同外资额4.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2%,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2亿美元大关。 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5亿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进口总额1.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出口总额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0.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4%;加工贸易出口1.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9.6%。“三资”企业出口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体,2004年“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82.8%。 旅游业健康发展。我市于年初被国家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旅游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市游客318.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8%。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2%。年末全市实有星级宾馆37家。其中:四星级宾馆1家,其他星级宾馆36家;涉外宾馆房间数达1986间,床位3960张。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07.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1%。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有新发展。继惠(州)河(源)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之后,河龙、龙梅高速公路以及经过河源的粤赣高速公路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8896公里,公路密度56.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4929辆,比上年增加4960辆,其中载客汽车14031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8.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0%;完成旅客周转量34.9亿人公里,增长5.6%。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29.2万吨,下降0.7%。 邮电通信业持续较快发展。邮电通信新兴业务增势迅猛,通信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继续完善。全市邮电通信业完成业务总收入8.4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09.91万门,比上年增加44.28万门,增长67.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6.04万户,新增10.3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5.7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0.2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0.34万户,全年新增用户5.11万户。年末宽带网络用户数达2.44万户,比上年增加1.27万户。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6.8部和18.1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