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使经济运行总体质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改善,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2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加快1.8个百分点,是9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4亿元,增长2.5%,减慢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86.48亿元,增长15.6%,加快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78.39亿元,增长11.1%,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7.3∶38.1∶34.6,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进一步清理效益差,安全系数低的“五小”企业和发展优势产品生产,使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电力、烟草、建材、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第三产业中的交通、旅游、商饮业发展趋旺。金融、保险稳定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市场物价总体上比较稳定。由于商品供给充裕,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等原因,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略有上升。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5%(上年为100%),上涨0.5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4%,上涨0.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零售价格总体上有所下降,食品类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呈现恢复性上涨。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2003年全市从业人员209万人。在岗职工22.0万人,比上年下降1.4%。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0049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0%,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人员为16974人。 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下岗失业职工较多,社会劳动就业和保障压力较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高新技术产品少;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部分贫困县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财政负担较重。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食种植面积22.75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33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135.06万吨,增长0.7%,其中稻谷总产116.54万吨,增长1.3%;水果总产74.76万吨,增长5.3%;茶叶总产8853吨,减少1.8%。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作物粮经比由上年的59.6:40.4调整为59.5:40.5,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所增加。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生态梅州”发展战略进一步得到实施。当年迹地更新面积3866公顷,低产林改造4666公顷,荒山造林5186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72.2%,森林蓄积量2536.49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6%,森林资源继续保持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 畜牧业产品总量有所减少,但品种增加,质量提高。全年肉类总产23.94万吨,减少3.3%,其中猪肉17.36万吨,增长0.8%。当年肉猪出栏228.60万头,增长1.7%,年末生猪存栏160.89万头,减少5.0%。 渔业产量增加较多,名、优、稀水产品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达7.62万吨,增长4.5%。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营业收入240亿元,增长10.0%。实交国家税金7.38亿元,增长8.5%。利润总额18.0亿元,增长7.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6.06万千瓦,增长2.4%,化肥施用量(折纯)13.12万吨,增长0.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万公顷,减少11.2%,农村用电量5.49亿千瓦时,增长1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发展,主导作用增强。全市以实施“工业梅州”和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使我市优势产品,资源性产品生产得到加快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体工业生产的加快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4.76亿元,增长13.0%。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38.82亿元,增长16.4%。全年工业用电量22.3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5%。 工业企业总体经济效益较高。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4.68%,比上年降低0.9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9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7.6%。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受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影响,特别是梅揭、梅河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带动,建筑业生产形势大好。全年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1.71亿元,增长25.0%。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6.32亿元,税金2.92亿元。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10.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87.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拉动和省加大扶持山区发展措施的力度,以及我市大抓“招商引资”的推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强劲的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43亿元,增长38.2%,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21.65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78.99亿元,增长24.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县及县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梅揭、梅河高速公路)56.58亿元,增长4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35亿元,增长16.1%;更新改造投资9.58亿元,增长167.6%,房地产开发投资12.95亿元,增长3.9%;其他投资14.70亿元,增长117.5%。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有及非国有单位投资(不含房地产及农村集体和城乡个人投资)中,电力及水生产和供应投资15.04亿元,占34.5%,交通、电信业投资7.69亿元,占17.6%。制造业投资得到加强,投资额达8.55亿元,比增34.7%。 全年县及县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34.8亿元,增长28.2%。本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项目有:水力发电能力6.23万千瓦;新建、更新输电线路570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24.3万千伏安;城市防洪堤27.83公里;水泥50万吨/年;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11.10万立方米;新建公路87.50公里;改建公路685.6公里;中等学校学生席位4976个,建筑面积9082平方米;小学学校学生席位3.61万个,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