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省“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促进我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五个县财政收入综合增长率均排全省前八名,其中连平县居首位。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8.2%,增幅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在市级财政收入中,各种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契税、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增速分别为94.5%、74.5%和55.5%。全年财政支出29.95亿元,比上年增支17.0%。其中,文体事业费支出0.98亿元,增长15.1%;教育事业费支出6.80亿元,增长6.7%;水利和气象支出1.27亿元,增长74.4%,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15亿元,增长89.9%。 金融存贷两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5.89亿元,比年初增加22.62亿元,增长14.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5.16亿元,比年初增加4.17亿元,增长13.5%;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25.74亿元,比年初增加18.72亿元,增长17.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2.99亿元,比年初增加14.83亿元,增长19.0%。其中短期贷款51.98亿元,比年初增加2.3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6.06亿元,比年初增加13.13亿元。全年货币投放538.58亿元,比上年增加132.14亿元;货币回笼523.27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3亿元;货币净投放15.31亿元,比上年增加6.1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机构总数由上年的2家增加到6家。全年内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4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96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1.5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在已决赔付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46亿元,人寿险业务赔款支出0.72亿元,分别增长15.0%和18.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6.8亿元,比上年增长6.7%。年末全市共有大中专院校18所,在校学生1.8万人。2004年9月河源市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正式招生;全市拥有普通中学185所,在校学生21.22万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0.48%;小学1428所,在校学生36.39万人,小学学龄入学率99.65%;幼儿园207所,在园儿童6.63万人。全市被普通大中专院校录取18055人。其中,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012人,高等院校12043人,比上年增加1878人;普通高校录取率为86.75%,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较快发展。成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7500人,当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67万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085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全年共申请专利133件,比上年增长104.6%,授权35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项,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比上年增加1家,民营科技企业69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4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45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38个,群众文化艺术馆7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观看艺术表演观众达63万人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间,藏书43.5万册;博物馆6个,文物藏品5.4万件;全市共有广播电台6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7%;电视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84%。新闻出版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年共出版报纸1763.6万份。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8个,已开放各类档案8.2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1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医院卫生院共有病床3793张,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159人,比上年增加96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54人,注册护士2266人。全市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94.74%。全年无偿献血5174人次,献血量1185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完善,河源市体育馆已在今年正式启动使用,并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七届世界模特小姐大赛(中国区)准决赛”和“第一届河源市体育运动会”。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2枚、银牌8枚、铜牌6枚。中小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行率、合格率、优秀率分别为92.9%、91.4%和8.8%。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292次,体育人口10.5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07个,比上年增加50个,总投资4.92亿元,增长45.6%。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3个。年末全市共有市、县级环境监测站6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总面积39.8平方公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50.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3.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7.4%。 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新丰江和东江河流域水质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和Ⅱ类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1.0分贝,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平均值为31,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6.7分贝,符合国家标准。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已批准的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8个,面积达26.52万公顷;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1%。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9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计生部门统计,全年人口出生率11.08‰,死亡率4.83‰,人口自然增长率6.25‰,比上年下降0.3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33.2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9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43万人,增加0.86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2.42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43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5.5%;农民脱贫奔康进程加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15元,比上年增加192元,增长5.8%。年末农村贫困户6.74万户,比上年减少0.75万户,贫困人口为33.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9万人;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4.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当年完成农房改造3087户,在建614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