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县及县以上单位新增固定资产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项目有:水力发电能力0.33万千瓦;新建、更新输电线路335.6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12.67万千伏安;水泥60万吨/年;新建公路36.5公里;改建公路352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86延长米;中等学校学生席位3.54万个,建筑面积7.56万平方米;小学学校学生席位1.61万个,建筑面积3.99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9.2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公路29.9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9%;完成旅客周转量41.86亿人公里,增长15.0%,其中公路38.2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7%。 全市交通状况继续改善,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初步形成了较为发达、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到县到乡镇公路水泥硬底化,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梅揭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的路段达42公里。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10219公里,比上年增加34公里(不含新建未验收的乡村公路256.6公里和高速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64.5公里。 邮政电信业持续发展。2002年邮电业务总量15.92亿元(2000年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4%。移动电话继续大量增加,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已达77万户,增长40%。2002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8.77万门,比上年增长6.4%,固定电话用户73.03万户,比上年增长16.07%,其中市话30.32万户,比上年增长10.9%,农话42.71万户,比上年增长20.0%。电脑网络发展迅速,年末互连网用户超过7.4万户,比上年增长1.8倍。据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固定电话99户,移动电话69部,互联网用户7户。 六、国内贸易 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市场商品供应丰富。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42.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9.3亿元,增长9%,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0.77亿元,比上年减少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餐饮业零售额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市外贸出口恢复性大幅增长。全年出口总额15912万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41.5%,其中国有企业出口57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8%,“三资”企业出口5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他类型企业出口45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7.2%。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70个,金额153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9%,实际利用外资127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9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8%。 旅游业发展较快。由于节日黄金周旅游以及旅行社组团游的带动,全市旅游业继续出现蓬勃发展势头。据抽样调查测算,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193.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5%。旅游总收入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全市GDP比例8.04%,其中,旅游创外汇收入7116.2万美元,旅游商品创汇占全市旅游创外汇收入79.1%。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形势稳定。200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0.25亿元,比年初增长12.9%,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77.63亿元,比年初增长16.7%,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41.76亿元,比年初增长12.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55亿元,比年初增长15.7%,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90.39亿元,比年初增长13.6%,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116.52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69.09亿元,比年初增长9.3%,中长期贷款40.79亿元,比年初增长7.7%。全年现金净回笼12.53亿元,比上年多回笼7.69亿元。 保险事业有较大发展。2002年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人寿保险费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支付赔款金额给付1.09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支付赔款给付0.72亿元。人寿保险支付赔款给付金额0.37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加强,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6.52万人,比上年减少1.9%,其中中级及以上2.03万人,比上年增长5.2%。2002年全市获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42项,其中省级1项。全年全市申请专利69件,当年授权51件。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0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8268人,比上年增长16.3%,当年实际招生人数3682人,比上年增长37.9%;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6071人;技工学校4所,在校学生1568人;电视大学在校学生11051人;成人中专学校在校学生6091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54.38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27.69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39万人;农职业中学(初、高中)在校学生1.05万人。 文化事业繁荣。200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9个、广播电台8座、乡镇调频广播电台27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和转播台25座、卫星地球电视接收站290座,电视覆盖率98%,有线电视台7座,电影放映单位143个。全年出版报纸、杂志139.2万册,报纸总印数2420.4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病床7926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149人,其中医师5573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人。 体育事业有较大进步。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60.5块。其中:金牌19.5块,金牌中世界冠军2个,亚洲冠军1个,银牌13.5块,铜牌27.5块。全市各级体委组织举办县级及以上各种运动竞赛会62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人数4.6万人次,全市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达61.5万人。 十、人口、环境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9‰,死亡率为5.19‰,自然增长率为4.9‰。公安部门统计户籍人口为488.32万人。 环保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7个,面积12.33万公顷。当年动用环境污染防治资金4626万元。废气处理率达100%,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5%,“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216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