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完成电信业务收入35.83亿元,增长2.5%。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36.88万户,年末达到185.4万户;全年净增移动电话用户(含卡)54万户,年末达到314.24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达77.16万户。 全年总用电量123.17亿千瓦时,增长17.1%。其中工业用电80.94亿千瓦时,增长18.9%。年末全市拥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以上变电站74座,主变容量达1212万千伏安。 九、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86.42亿元,比年初增长19.7%。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46.71亿元,比年初增长21.1%。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81.85亿元,比年初增长22.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40.76亿元,比年初增长25.3%。 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66家(含分支机构),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87亿元,增长36.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7.88亿元,增长0.6%;财产险保费收入3.45亿元,增长12.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2.08亿元。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合计6.7亿元。其中,支付寿险赔款0.6亿元;财产险赔款5.04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0.3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参加当年高考被录取的大学生人数11571人,增长0.3%;本地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972人,增长30.3%;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1.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7.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 全年共申请国家专利项目877项,获授权项目641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909亿元。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8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文化事业馆(站)77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频道6套,电视频道7套,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4%和97.3%。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4.28万户,娱乐歌舞厅157家,网吧435家。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3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5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8048张,增长6.9%;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703人,增长5.5%。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000人,增长8.2%;注册护士4245人,增长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73.2%。 全年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39枚。其中,获世界赛金牌1枚;获亚洲赛金牌2枚;获国家赛金牌3枚;获省赛金牌6枚。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数12个。全年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15场,参赛运动员6576人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75.99万人。人口出生率10.81‰,死亡率4.68‰,自然增长率6.13‰。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90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4%和8.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和6.6%。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31.6%、农村47.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760元,增长10.9%,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 全年参加养老保险60.0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5.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1.62万人,增长14.4%,年末领取失业救济金人数682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9.11万人,增长26.5%。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8.17亿元,增长41.9%。全市符合低保标准的51295名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城镇和农村均达100%,农村纳入五保对象7202人的五保供养全面落实。 十三、城市建设 全年“一城两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继续改造惠州大道、演达大道等城市干道,东江公园修建基本完成,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省十三届运动会主会场、鹅潭公园等市政工程已经动工建设。至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134.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649公顷;实有铺装道路面积1098万平方米,铺装道路总长度650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2958公里,排水管道长度892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98万立方米/日,供水总量19516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量669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6.97万吨,其中家庭用量12.06万吨。 十四、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共有工业环境监测站5个,烟尘控制区8个;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3.7%,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9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54.9%;共有自然保护区25个,保护区面积17.33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8.2%; 市区API指数(即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在27-73之间,处于良好区间,城镇总体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东江干流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