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江门市统计局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全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686万元,增长19.78%;科学支出2879万元,增长31.22%,比上年提高28.2个百分点。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20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立项15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253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2116宗。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0.5亿元,增长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名市建设全面启动。2004年是我市实施建设文化名市战略的第一年,我市的文化工作有新的发展。华人嘉年华暨旅游节成为2004年文化名市建设的标志性盛会;每月一次的“激情广场大家唱”广场歌咏活动成为五邑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把“侨乡风雅颂主题文化年”推上了高潮;东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江门五邑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被省评为“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华侨博物馆、美术馆成功立项、奠基;以开平雕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为标志的文物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抓好一批文化优秀艺术精品的创作,江门市粤剧团以《华山会母》等一批剧目在广东省第四届戏剧演艺大赛中获得一金二银三铜的佳绩。首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目前我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8间,文化站86个,剧场、影剧院62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2004年国内艺术表演1940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278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0.34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162万人次,图书外借数93万册次,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2951个。全市拥有博物馆8间,博物馆文物藏品1.72万件,其中一级藏品5件。全市拥有地级市无线广播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电网络中心1个,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2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13%。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并实施《江门市区区域卫生规划》,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及医疗救治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931个,其中医院124间。卫生机构床位9359张。卫生机构人员1709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229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112人,执业助理医师1374人,执业护士4527人,药剂人员1402人,检验人员650人,技师288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我市体育部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市各级体育部门组织开展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共500多项次,是历年来较多的一年,其中市区共开展体育活动70多项,较大型的有中国羽毛球奥运精英赛、江门市直第15届机关运动会、中国网球奥运精英赛、全省政协杯乒乓球赛、全省少年摔跤比赛、全省少年女子蓝球赛等,尤其是世界男子网球希望赛,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网球好手参赛。赛事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网球运动的普及。广泛开展创建体育先进社区、先进小区和特色学校活动。北街办事处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新会罗坑镇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镇。东城、农林、丽苑、永盛、江翠等5个社区还被省体育局被评为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台山和鹤山分别被省命名为“排球之乡”、“举重之乡”。市江海中学和恩平年乐夫人乒乓球学校被国家评为体育特色学校。市体校已通过省关于“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验收。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继2003年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后,2004年我市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契机,开展了“蓝天碧水”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完成了天沙河、紫水河等河涌的阶段性综合整治工程,西江江门段、潭江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较好水平,全市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市区全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98.9%,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4.9分贝,交通主干线两侧噪声为68.8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92.21%,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61.48%。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绩显著。建成丰乐污水处理厂、新会东郊(龙泉)污水处理厂,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建成江门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改造新会西坑垃圾场,全市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完成了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容工作,改造了新会西坑生活垃圾填埋场。全市243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良好,开平市进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鹤山市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县,台山市北峰山、开平市潜龙湾分别晋升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385.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29万人。全市人口性别比(男:女)为50.72:49.28。全年出生人口为3.39万人,死亡人口为2.22万人。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0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至3.01‰,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3735元,增长10.7%;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159元,增长4.0%;城乡存款余额753.91亿元,较年初增长13.0%。江门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7.8元,增长8.26%。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有110条集体年纯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了脱贫。落实教育扶贫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减免近2万名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基础教育阶段书杂费,资助城镇困难中小学生2千多人次,启动了对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资助政策。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万人,发放低保救济金2784万元。残疾人康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享受定恤定补重点优抚对象6716人,发放定恤定补资金1645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7.77亿元,综合参保率达99.0%。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10.9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1.7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1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3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58万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69.97万人,覆盖率为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