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江门市统计局

2004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一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特点,顺利实现了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加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创建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834.56亿元,增长12.2%,增幅创近8年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13.15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347.44亿元,增长11.2%。在第三产业中,其他服务业增长15.1%,运输邮电仓储业增长10.6%,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10.4%,房地产业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8.9:49.5:41.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万元。

经济运行实现有效增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新高。其中:GDP和工业增加值增幅创近8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11年新高,并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幅创近10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7年新高。种种迹象表明,我市经济正步入新的扩张阶段。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2661户,新增注册资金29.38亿元,年末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4.92万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468.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41%。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有219户,其中亿元以上的有6户。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6.01亿元,增长21.75%。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年末尚有失业人员20764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4598人,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6483个,1068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比上年减少0.27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土地投入集约和产出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2.18亿元,增长4.8%。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4.76%,林业产值增长10.9%,畜牧业产值增长6.35%,渔业产值增长6.73%。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4.79万亩,比上年下降5.1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81.11万亩,比上年增长3.86%;粮食产量93.4万吨,增长3.16%,其中水稻产量83.06万吨,增长0.45%。大宗农产品中,水果、水产品等发展较好。水果14.46万吨,增长17.99%;水产品68.75万吨,增长5.5%;肉类产量27.9万吨,下降1.04%;其中猪肉产量16.83万吨,增长7.88%;蔬菜产量148.43万吨,下降1.18%。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9.4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8.97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34.57万吨,农药施用量0.34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52.06万亩。

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财政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支出4.54亿元,增长21.48%;免征农业税6398万元,农民人均减负25元;安排种粮直接补贴资金991万元;发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98.8万元,粮食收购价增长两成以上,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程度提高。镇级财政收入11.5亿元,增长23.1%,有36个镇(办事处)的财政收入超千万元。农业产业化有新进展,全市龙头企业发展至150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2家;农产品创新品牌取得新成效,新增3个农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全市有2个农业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4个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有16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101个农业生产基地获得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322.85亿元,增长16.12%,其中民营工业完成总产值468.44亿元,增长18.2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9.76亿元,增长18.37%,其中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02.48亿元,增长14.81%。重工业增加值124.92亿元,增长25.53%;轻工业增加值174.84亿元,增长16.28%。工业企业出****货值326.04亿元,增长29.9%,比上年提高15.28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8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支柱产业主导作用增强。全市制造业中机电、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及纸制品、电子信息、建材等六大行业增长较快,全年六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8%,完成工业增加值214.9亿元,增长18.99%,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3.7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4.67%。目前,我市已成为省内重要的摩托车、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和珠宝加工基地。重点工业项目如华尔润玻璃、大冶摩托车、益胜浮玻二期、潮连钻石岛恒和珠宝及中裕工业园等按计划进度竣工投产。在获得摩托车、纺织、水龙头、不锈钢制品、五金卫浴等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的基础上,又获得了麦克风、新材料、纺织化纤、电子信息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新会银洲湖区域被省命名为石化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省名牌产品31个和省著名商标41个。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迅猛发展。摩托车增长43.56%,比上年增加9.1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增长61.7%,打印机增长33.81%,日用不锈钢制品增长30.34%,金属集装箱增长27.28%,建筑涂料增长23.71%,布增长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