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国内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假日经济”效应明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按城乡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55亿元,增长10.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9.00亿元,增长11.7%。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0.61亿元,增长7.8%。 “九五”期间,佛山市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集市贸易成交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平均每年递增10.2%。 市场物价止跌回升,结束了持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年上升了2.6%和0.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外贸出口大幅增长。200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57.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外贸企业出口21.38亿美元,增长29.8%;“三资”企业出口35.98亿美元,增长32.6%。全市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已达115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63亿美元,下降17.0%。与1995年相比,外贸出口增长61.5%,“九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 旅游业开创新局面,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0年,佛山市以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契机,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加快了旅游业的软硬件建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5.43亿元,增长2.9%;国际旅游收入1.59亿美元,增长38.5%。全年接待旅游者144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67万人次。 八、财政、金融、保险 金融形势稳定,居民储蓄存款略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猛增。全市金融部门存款余额1942.3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企业存款517.55亿元,增长2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16.98亿元,增长1.8%。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45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32.09亿元,增长9.0%;中长期贷款余额136.38亿元,增长90.4%。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市各类险种承保金额达3880.45亿元,保费收入27.59亿元,赔款支出6.67亿元。 九、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的成绩。2000年,积极实施科技进步“五个一工程”,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养出一批高新技术新产业和项目,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项科技计划取得重要进展。全市共有112个项目列入各类科技计划。其中火炬计划15项、星火计划26项。成立了佛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推动经济发展服务。 网络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有力推进。一年来,各级政府、企业十分重视和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大厦奠基,佛山政府网、教育网、禅通网、金科网、电信网等组成的互联网平台建成使用以及信息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创建信息化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南海市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 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0.7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4.6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9.32万人。学校布局和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得到调整,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新进展,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提高。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首期工程完工并已招生入学。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好戏连台,质量品位全面提升。全市有电影放映单位93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1间,文化馆6间,公共图书馆6间,博物馆6间,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台1个,电台1个。县(市)级广播电视台4个,镇级广播站5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9.7%。文艺创作、剧目等精品不断,《剪春歌》、《狮乡童谣》等分别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银奖和全国首届“蒲公英奖”创作金奖、综合表演银奖。成功举办了“2000年南风古灶国际柴烧研讨会”、“佛山市首届青年粤剧演员演艺大赛”,具有佛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祖庙历史民居群、黄飞鸿纪念馆、通济桥、南风古灶等的修复建成与开发,提高了佛山历史名城的品位。《佛山日报》总印数2232万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基础建设日益加强。全市病床总数1.34万张,其中医院病床1.2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70万人,其中医生0.70万人。平均每千人口医院病床从1995年的3.5张增至2000年的3.7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从1995年的4.9人增加到5.1人;医师从1995年1.7人增至1.8人。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防保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药品监督体制改革等进展顺利。佛山市药品监督局成立。市妇幼保健院抓紧迁建,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在扩建、改建;南海市投入1亿多元的市妇幼保健院正式投入使用。南海市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以及和顺、松岗、沙头、丹灶等镇级医院进入新一轮的改建、扩建等,使我市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体育事业成绩优异,全民健身有声有色。保龄球队、龙舟队、醒狮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市体校参加省少年锦标赛获金牌50枚,4人破省纪录。积极开展了禅、穗、港咏春黏手邀请赛、“健力宝”第一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家庭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热潮。市体校田径班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中小学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6.23%和30.52%。 十一、市政建设、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步伐加大,城市改貌工程启动。2000年,为配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市区祖庙路、卫国路、人民路、城门头路等进行了改造;新建改建行车路面7.02万平方米、人行道2.05万平方米、下水道0.9万米;新增绿地面积5.37万平方米;上沙旧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一控双达标"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考核企业达标率达99.8%;市区汾江河和东平河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共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50亿元,完成工程项目199个。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立方米的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正组织进场施工。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市总户数96.79万户,总人口332.46万人,比上年增加3.22万人,增长1.0%。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7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5576元,比上年增长3.2%。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780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