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6 江门市统计局

2003年是江门市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全市人民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有效化解了非典疫情和台风等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加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生产总值增幅创近七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全市GDP731.1亿元,增长11.1%,增幅创近7年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3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359.88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301.87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0:49:4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157元,增长10.5%。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来的新高。其中:GDP和工业增加值增幅创近7年新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创近2年新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幅创近8年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6年新高,实际利用外资创近3年新高。种种迹象表明,我市经济正步入新的扩张阶段。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我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环境。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096户,个体工商户2.5万户,分别增长22.2%和10.7%;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金30.3亿元,增长50.6%。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注册资金超千万元的有29户,其中亿元以上的有4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20亿元,增长28.2%。个体和私营经济实现税收13.1亿元,增长24.6%。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劳动部门登记城镇年末实有失业人员21391人,失业人员安排就业人数32209人,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7220个,1079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7%,就业形势稳定。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42.62亿元,增长4%。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11.06%,畜牧业产值增长4.77%,渔业产值增长1.14%,林业产值增长12.46%。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粮食种植面积继续实现主动性调减,粮经作物比例调整为48:5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67.18万亩,比上年下降3.8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70.67万亩,比上年下降5.25%;粮食产量90.54万吨,下降5.32%,其中水稻产量82.69万吨,下降5.26%。大宗农产品中,蔬菜、肉类等发展较好。蔬菜产量150.2万吨,增长3.99%;肉类产量28.19万吨,增长1.79%,其中猪肉产量15.6万吨,增长7.69%。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39.28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量(按实物量计算)34.34万吨,农药施用量2.08万吨,有效灌溉面积150.49万亩。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程度提高。镇级财政收入增长18.0%,有40个镇(办事处)的财政收入超千万,比上年增加8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9.8万户,增长31.3%。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89个农业生产基地获得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产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39.18亿元,增长16.21%,增幅创近7年新高。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1110.49亿元,增长16.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7亿元,增长14.6%。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重工业产值387.99亿元,增长16.63%;轻工业产值722.5亿元,增长15.89%。非公有经济工业生产快于公有经济工业,非公有经济工业产值807亿元,增长19.79%;公有经济工业产值303.49亿元,增长6.7%。工业企业出口情况理想,出口产值260.73亿元,增长13.27%;出****货值251.65亿元,增长14.62%。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06%,比去年同期提高0.14个百分点。

优势工业产品生产迅猛发展。摩托车增长34.48%,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10.38%,锦纶纤维增长5.29%,布增长2.43%,金属集装箱增长13.68%,服装增长8.78%,电风扇增长4.42%,发电量增长19.17%,打印机增长19%,电子元件增长21.34%。

建筑业生产有所放缓。全市建筑企业总产值46.54亿元,下降7.4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84.28万平方米,下降7.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04.51万平方米,增长4.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11亿元,增长17.66%,增幅创近8年新高。其中国有、三资、民营投资额增长分别为17.8%、43.09%和7.15%。全市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力度加大,48项重点工程和26项市区城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亚洲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台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5.3亿元,一号机组(6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开阳高速开平、恩平段完成投资9.2亿元,开阳高速全线通车等,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3公里,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江中、江肇、江珠高速公路、广珠轻轨江门段项目规划建设以及崖门出海航道疏浚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从投资结构看,今年以来我市投资逐渐侧重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而房地产投资则出现回落。全年基本建设投资63.15亿元,增长43.36%;更新改造投资17.89亿元,增长25.17%;房地产投资23.87亿元,下降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