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与物价 市场消费稳中见旺。虽受年初非典疫情影响,但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完成277.84亿元,增长12%。城镇消费增幅稍快于农村消费,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140.62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2亿元,分别增长13%和11%。 物价总指数出现小幅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1%,微升0.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0.2%,上升0.2%。 六、对外经济贸易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我市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了电子信息业合作交流会、机电产品博览会、新会五金不锈钢产品展销暨招商洽谈会和开平牛仔服装节、卫浴展等招商活动。引进了亚太纸业、中油BP等29个超千万美元的大型外资项目。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346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99亿美元,增长3.68%;实际利用外资8.57亿美元,增长15.5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49亿美元,增长15.49%。中油BP、江门联和发动机、开平中晖纤母粒、新会中集、大长江等5家企业跻身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之列。 对外贸易大进大出。2003年对外贸易增长势头良好,海关进出口总额58.71亿美元,增长22.9%。进口与出口实现同步增长,进口总额22.19亿美元,增长21.6%,出口总额36.53亿美元,增长23.8%。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3.9%,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3.61%。从各经济类型企业出口情况看,国有企业出口下降16.7%,三资企业出口增长28.02%,含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出口增长194.5%。出口结构显著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1%和51%,占出口比重提高到57%和11.0%。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79家。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水陆货运量4307万吨,增长5.69%;货运周转量44.74亿吨公里,增长65.82%;水陆客运量8366万人,增长16.49%;客运周转量48.36亿人公里,增长22.7%,港口货物吞吐量1960万吨,增长0.93%。 邮政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共设邮政局(所)6处,邮政业务总量2.06亿元,增长0.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24.29万户,增长19.9%,其中市话用户数92.08万户,增长61.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204.74万户,增长49.54%。 旅游业稳步发展。我市继续加大旅游投资建设,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成功举办了2003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恩平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开平市以高分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验收组检查;加快开放搞活了旅游市场,10家外地旅行社进驻江门;金汇、金凯悦、丽宫等五星级酒店项目加紧建设。全年我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500.41万人次,其中国际游客23万人次,国内游客477.41万人次。全年旅游业务总收入42.3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7673万美元。 八、财税和金融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7亿元,增长16.32%;地方财政支出41.38亿元,增长13.56%,财政收入增幅快于支出。 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金融机构业务稳步增长,其中金融机构存款呈较快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17.01亿元,较年初增长15.5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37.01亿元,较年初增长8.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40.02亿元,较年初增长4.41%,中长期贷款余额166.83亿元,较年初增长18.78%。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年我市用于教育事业方面的预算内地方财政支出8.5亿元,增长2.75%。我市拥有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10717人。中等专业学校35所,在校学生3.45万人。普通中学275所,在校学生26.45万人。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4万人。小学1030所,在校学生40.47万人。幼儿教育学校495所,在校学生10.76万人。我市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小学升学率98.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8%,初中升学率85.1%,高中升学率87.2%。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全年我市地方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6416万元,增长17.94%;科学支出2146万元,增长3.02%。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科技火炬计划项目立项9项,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立项2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195项。专利事务所全年代理专利申请1848宗,比上年增长68%。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7.24亿元,增长22%,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新培育6家民营科技园,加大专业镇技术创新力度,建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名市建设全面启动。为将江门打造成文化名市,我市出台了《江门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江门)侨乡艺术节,积极推进华侨博物馆、电视中心、体育公园、城市雕塑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一批文化优秀艺术精品的创作,粤剧《再打金枝》获得全国“映山红”戏剧节最高奖项。目前我市拥有群众文化艺术馆8间,文化站87个,剧场、影剧院62个,艺术表演团体12个,2003年国内艺术表演1673场次,观看艺术表演的观众236.5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6间,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38万册,图书馆全年流通人数169.5万人次,图书外借数109.7万册,图书馆阅览室坐席数3063个。全市拥有博物馆6间,博物馆文物藏品1.9万件,其中一级藏品5件。全市拥有地级市无线广播电台1座,无线电视台1座,有线广电网络中心1个,县级市广播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9.22%,电视覆盖率达到98.12%。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各类门诊,下同)933个,其中医院125间。卫生机构床位8632张。卫生机构人员170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773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129人,执业助理医师1303人,执业护师606人,执业护士3908人,药剂人员1429人,检验人员618人,技师18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