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6 江门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飞跃。我市体育部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年组织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共146项。如台山的群众排球赛、开平的龙舟赛、鹤山的醒狮活动、市区的广场健身汇演等,对全民健身活动起到推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市运会、世界台球锦标赛、国际男子网球巡回赛、全省老干部台球赛、万人长跑、首届(三区)农民运动会、第四届体育节暨广场全民健身展示会等。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年内建成一座老年门球馆,在体育馆内围新建了三块高档次的网球场,填补了市区内无标准网球场的空白,无偿为社区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完成了温水馆顶层加建体操训练馆工程,为全市多间中小学赠送三人篮球架一批,支持社区建设体育小广场工作。市区仓后办事处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被命名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使我市获得全国称号的社区和镇各有3个。学校创建国家青少年俱乐部的工作也收到成效,继江门运动学校、市紫茶小学之后,江门江海中学又被批准成立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我市学校学生体育达标保持较高的水平,在校适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6%。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我市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环境监督管理的水平和改善全市的环境质量,开展了以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为重点的市容市貌整治活动,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基本控制在Ⅱ至Ⅲ类标准。其中西江水质保持Ⅱ类水质标准,潭江干流5个断面,符合《潭江水资源保护责任书》规定的水质标准,流经市区各主要断面水质逐步改善,全市各级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区水源水质良好,符合国家饮用水源卫生标准;市区全年空气质量日报优良率达98.9%,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5.5分贝,接近国家二类标准,交通主干线两侧噪声为68.4分贝,优于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生态环境改善进展加快。主要江河西江、潭江流域地面水质保护得到巩固;江门河、天沙河、会城河、紫水河、沙坪河、台城河、公益水、新桥水、镇海水的综合整治逐步加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固江海堤围73公里,维修渠道108公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04宗;加强了新会小鸟天堂、圭峰山、恩平七星坑等一批自然生态区的保护;全市已建成的8个省级生态示范园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市各类环境生态功能区域规划有新的进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合理控制。据市公安局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381.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1.67万人。全市人口性别比(男:女)为51.02:48.98。全年出生人口为3.59万人,死亡人口为2.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下降了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降至3.04‰,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任务。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405元,增长11.06%;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960元,增长3.5%;城乡存款余额667.18亿元,较年初增长15.36%。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在市政府确定的38个年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中,已有26个村实现了脱贫。

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日益完善。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260元,接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2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30元,接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6.18亿元,综合参保率达99.61%。全市离休、退休、退职人员10.05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42.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7.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6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49万人。

我市拥有社会福利院6间,社会福利院收寄养人数561人,社会福利院床位1067张;拥有敬老院81间,敬老院供养人数1937人,敬老院床位3339张;全市社区服务设施267个。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所有统计数据应以今后出版的《江门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公报中各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公布,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