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69万辆,其中私人汽车3.79万辆。民用轿车拥有量1.7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39万辆。 内河航道维护通航里程38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256公里,码头29个,泊位69个,港口货物吞吐量65.07万吨。 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6.97万门,增长3.2%,固定电话用户80.7万户,下降0.4%。移动电话用户21.12万户;互联网用户8.7万户,增长35.3%;数字电视用户3786户。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4.7部。 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611.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46亿元,分别增长21.6%和19.2%。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含外币)余额539.76亿元,增长1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8.1亿元,增长12.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币)余额180.37亿元,增长9.6%。其中:个人中长期人民币消费贷款14.17亿元,下降14.1%。银行货币回笼15.04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78507万元,比上年下降8.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8315万元,下降4.4%;人寿保险保费收入60192万元,下降9.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6384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4499万元,增长52.1%;人寿险给付赔款1885万元,下降57.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年减免8.9万名特困生书杂费,去年秋季起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韶关市区“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65%,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22%,小学毕业升学率99.6%,初中毕业升学率77%。全市共有幼儿园320所,在园幼儿6.21万人。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18万人,增长4.8%,韶关学院17个专业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0026人,增长12.0%。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1955人、23457科次。 年末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5家。全年取得科研成果81项,其中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66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8项,其中国家级5项;实施“星火计划”40项。申请专利461件,专利授权225件,分别增长52.1%和97.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各类专业艺术团体10个,文化站103个,文化广场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9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点433个,微波线路总长270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10座,电视发射台8座,广播调频发射台15座,89个镇、705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4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8%。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74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床位980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3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138人,注册护士4309人。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587张,卫生技术人员2120人,乡村医疗点1449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合作医疗122.15万人,农业人口覆盖率63.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0.1%;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73.4 %。碘盐覆盖率100%,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2.3%。 全年无偿献血2.36万人次。 全市运动员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获6金9.5银13.75铜;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13金11银3铜,团体总分267分,排在全省的第二位;在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3金5银8铜;在省第六届老年人运动会上,获3金6银4铜。举办2006年“富康杯”韶关国际龙舟邀请赛、市直机关运动会、“德成杯”元旦环市跑、“市长杯”男子篮球赛、“韶钢杯”篮球联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全市体育运动的发展,始兴县隘子镇、曲江区沙溪镇被授予广东省第三批“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年销售体育彩票5500万元,公益金收入49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7.6%。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9元,比上年增长9.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3%;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9018元,增长8.8%;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7.0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036 元,增长10.0%。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9%。 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356.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48.99万平方米;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07.82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8.6平方米。在7月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水灾中,全市住房全倒户21177户,灾区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到年底,98.1%的全倒户已建成住宅和搬入新居。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2.0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0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8.1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2.18万人。全市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7.87万人,比上年增长4.2%。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年征缴7.54亿元,增长11.9%;医疗保险基金全年征缴4.01亿元,增长16.4%。年末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基金余额9.10亿元万元,增长11.8%;医疗保险基金余额2.69亿元,增长44.8%。 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24所(敬老院100所,社会福利院11所),床位2688张,在院人数2220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1个。全市 109个乡镇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0万人,其中城镇2.66万人。全年发放保障资金4295 万元,发放救灾救济资金24933万元,救济物资折款3009万元,累计救济90.3万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506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1404万元。 全年共发生工矿商贸企业、交通、火灾事故529起,比上年下降22.3%;死亡336人、受伤588人、直接经济损失1295万元,分别下降18.6%、39.5%和35.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44起,死亡303人,分别下降20.4%和16.1%,直接经济损失682万元,下降32.1%;工矿商贸企业事故27起,死亡30人,分别下降34.2%和34.8%,直接经济损失515万元,下降3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88人,下降27.6%。 十一、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20.32万人,增加1.6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88万人;农业人口194.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3万人,出生率11.67‰;死亡人口1.68万人,死亡率5.27‰;人口自然增长率6.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2.94万人,增加0.6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