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佛山市统计局

按类别分,限额以上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7.72亿元,增长20.5%;金银珠宝类1.69亿元,增长148.2%;书报杂志类1.94亿元,增长1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0.47亿元,增长58.0%;石油及制品类51.63亿元,增长62.9%;汽车类77.77亿元,增长20.1%。

全市拥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34家,成交额410.75亿元。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进出口总值309.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出口总值211.40亿美元,增长23.7%。按类别分,一般贸易出口总值104.40亿美元,增长40.5%;加工贸易出口总值106.04亿美元,增长9.9%。按出口企业性质分,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29.00亿美元,增长18.0%;内资企业出口82.30亿美元,增长33.9%。在内资企业出口中,民营企业出口78.5亿美元,增长43.0%。按出口商品种类分,机电产品出口131.83亿美元,增长19.8%;高技术产品出口35.20亿美元,增长16.1%。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7.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1.37亿美元,增长22.4%。

全年接待游客22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1%。其中,接待过夜游客627.56万人次,增长9.9%;接待过夜国际游客83.63万人次,增长9.2%。旅游总收入129.47亿元,增长19.1%。创外汇收入4.15亿美元,增长20.4%。

八、金融和保险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35.09亿元,比年初增长1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67.06亿元,比年初增长13.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61.59亿元,比年初增长16.3%。

全年保费收入6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4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1.34亿元。各项理赔支出15.52亿元。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10.34亿元;人身险理赔支出5.18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现有各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75个,企业技术中心3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6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个。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419 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41家。全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8项。中国名牌产品53个,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四;广东省名牌产品157个,居全省第一;中国驰名商标16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51件,均居全省第二;全年专利申请量19054个,授权量9064个。

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全年招生1.25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普通高中57所,招生3.85万人,在校学生11.20万人;初中118所,招生7.11万人,在校学生20.77万人;小学487所,招生7.07万人,在校学生44.46万人;幼儿园756所,招生4.30万人,在园幼儿15.2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7.92%,高中毕业升学率83.1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现有群众艺术馆6间,文化馆5间,剧场、影剧院数47间,博物馆5间,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所,图书馆总藏量234.57万册,其中图书藏量205.39万册。《佛山日报》总印数2863.50万份。

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335个,其中医院(所、站、门诊部)233个。医院实有病床18803张,每千人口实有病床数5.2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039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94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5.70人和2.22人。

成功承办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佛山代表团在本届省运会中,共有1人1次打破1项广东省最高记录,7人8次打破8项省少年甲组记录,3人3次打破3项青少年乙组记录。取得金牌196.5枚,金牌数居全省第三位,并获得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为我市在省运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继续推进《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佛山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等规划工作。以“一环”为重点的21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包括“一环”在内的31项工程已全面建成通车。岭南明珠体育馆、世纪莲体育中心、新闻中心等重大工程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共18座,污水处理能力为74.1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75%。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2.16%,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2.32%,汽车尾气达标率为86.38%。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2006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585.83万人,出生率9.77‰,死亡率4.12‰,自然增长率5.65‰。

据户籍人口统计,年末全部总户数105.34万户,总人口358.06万人,比上年增加3.58万人,增长1.0%。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4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24元,增长8.6%。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5207元,增长14.4%。据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抽样调查,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摩托车133辆、家用汽车16辆、洗衣机100.5台、电冰箱101.5台、彩色电视机164台、影碟机98.5台、家用电脑94.5台、组合音响60台、空调器183台、淋浴热水器100.5台、移动电话230部。

全市参加养老保险143.33万人;失业保险111.55万人;医疗保险136.91万人;工伤保险149.82万人。

全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92,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1.74。

注: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