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韶关市统计局 2006年3月21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350.74亿元,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54.23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9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7.8:42.9:39.3调整为16.6:44.0:39.4,第一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146.9亿元,增长12.1%。 韶关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1.2%,食品类上升2.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5%。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8.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2.01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5.03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1.40万人。全市在岗职工25.39万人,减少0.36万人。其中: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9.7万人,增加0.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8831人,登记失业率3.26%。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138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011人。全年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6794本,其中“4050”人员1776本。据工商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城镇私营单位和个体从业人员8.51万人。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91.19亿元,增长4.8%。其中种植业增长4.6%,林业下降1.2%,畜牧业增长6.7%,渔业增长4.7%。粮食播种面积254.2万亩,增长3.6%,粮食产量97.34万吨,增长6.9%。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13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2%,比上年扩大0.1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6776.5万立方米,增长6.2%。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9.9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化肥施用量(折纯)83942吨,下降11.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043吨,下降10.6%;有效灌溉面积86.4千公顷,下降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36.62亿元,增长14.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达到45%,拉动经济增长5.5个百分点,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提高到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68亿元,增长1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79.52亿元,增长17.1%;股份制工业增加值58.26亿元,增长20.4%;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8.8%。民营工业增加值25.76亿元,增长6.6%;县域工业增加值47.69亿元,增长21.0%。 冶金、电力、烟草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76.3%。其中,冶金工业增加值43.17亿元,增长15.6%;电力工业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22.8%。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83.39亿元,增长12.3%;利税总额48.74亿元,下降6.7%,其中税收总额32.05亿元,增长6.8%;利润总额16.69亿元,下降24.9%。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7.61亿元,增长14.8%。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63家,完成施工产值28.32亿元,下降8.8%;实现利润0.41亿元,下降0.4%;房屋施工面积418.49万平方米,下降4.7%;房屋竣工面积192.61万平方米,下降0.8%。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30.15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2.5亿人公里,分别增长8.5%和10.4%。铁路货运周转量34.7亿吨公里,增长2.2%;铁路客运周转量23.1亿人公里,下降1.5%。年末公路通车里程9406公里,公路密度51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高级次高级公路5208公里。按技术等级分,等级公路72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3公里,一级公路90公里,二级公路741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3万辆,比上年增长33.8%。其中私人汽车3.38万辆,增长33.6%。民用轿车拥有量1.38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06万辆。 等级航道311公里,其中六级航道97公里,七级航道214公里,码头29个,泊位69个,泊位长度7343米,泊位年通过能力618万吨。 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2.7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1万户,增长5.7%。其中:市话56万户,增长8.1%;农话25万户,增长0.6%;移动电话112万户;小灵通18.2万户;互联网6.43万户。 2005年宾馆床位3万多个,三星、四星级酒店27家,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502.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35亿元。 六、贸易、外经 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4亿元,增长14.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1.01亿元,增长14.8%;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0.63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17.97亿元,增长16.0%。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77宗,下降42.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577万美元,增长39.2%;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出****货值37.37亿元,增长18.0%。海关统计全年外贸出口总值33971万美元,进口总值58039万美元,分别增长11.0%和8.3%。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含外币)余额468.35亿元,增长15.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20元,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68亿元,增长7.7%,其中:个人中长期人民币消费贷款16.51亿元,下降0.4%。银行货币回笼9.6亿元。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8560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其中:财产保险16.41万宗、保费收入18837万元,分别增长27.9%和12.6%;人寿保险保费收入66764万元,下降8.1%。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3947万元。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9530万元,增长38.8%;人寿险给付赔款4417万元,增长5.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44.8%,信息化进程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年末全市拥有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70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农科创新中心24个。全年取得科研成果65项,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5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火炬计划”11项,其中国家级1项;“星火计划”25项,其中国家级2项。申请专利303件,专利授权114件,分别增长79.3%和46.2%。 全年减免7.04万名特困生书杂费,“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5%,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2%;小学毕业升学率99.5%,初中毕业升学率71.6%。全市共有幼儿园322所,在园幼儿6.17万人。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08万人,增长5.4%,韶关学院有12个专业获学士学位授予权。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21717人,增长5.8%;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2509人,26107科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