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各类专业艺术团体10个,文化站108个,文化广场12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藏书量74万册,博物馆9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点545个,微波线路总长354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16座,电视发射台7座,广播调频发射台11座,有线电视用户37.04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7%,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8%。《韶关日报》发行4万份,《韶关广播电视周报》发行1.1万份,《南叶》杂志(月刊)发行3万份。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74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医院、卫生院188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01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39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12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21人,注册护士4269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45.1%。乡镇卫生院121个,床位1466张,卫生技术人员2085人,乡村医疗点1396个。农村改水人口累计受益率96.1%,自来水普及率59.8%;农村居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73.1%和80%。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建成,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覆盖率达到86%。碘盐合格率100%,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91.3%。全年无偿献血2.37万人次。 在全国十运会比赛中,韶关田径运动员杨晓翠获得4X400米第一名、800米个人第二名,赛艇运动员谭美云获女子轻量级4人双奖2000米第二名、双人双奖2000米第二名;省少年锦标赛上,韶关获3金6银16铜。举办了2005年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西铁古”中国(韶关)拉力赛、韶关市第三届“市长杯”羽毛球公开赛、韶关市网球公开赛、韶关市第二届社区体育运动会、元旦环市跑、“税务杯”篮球联赛、京珠北“高速公路杯”乒乓球排名大奖赛、全民健步行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体育运动的发展,全市7个县市都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全年销售体育彩票4682万元,公益金收入421万元。 十、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据国土资源局统计,全市土地面积184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1万亩,园地44万亩,林地2143万亩。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煤13115万吨,铁矿石3924万吨,铜64万吨,铅174万吨锌354万吨,钨19万吨,钼7万吨,锑7万吨。 全市建立环境监测站9个,各类环境监测专业人员111人。全年用于环境污染防治项目投资3.27亿元,完成环境污染防治项目118个。全市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81万公顷。韶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7%。 工业废水排放量14665万吨,排放达标量13208万吨,达标率90.1%;工业烟尘去除量722万吨,烟尘控制区面积99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面积69平方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固体废物利用率为59.5%。 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844.42万吨标准煤,下降4.2%。其中:煤炭消费量644.25万吨,增长5.6%;焦炭149.12万吨,下降12.9%;电力43.57亿千瓦小时,增长5.5%。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7.36吨标准煤,比上一年下降16.4%。 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81起,死亡413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2.4%和24.1%,直接经济损失1998万元,下降18.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18人,下降33.7%;火灾事故82起,下降35.9%;死亡6人,增加3人;道路交通事故558起,死亡361人,分别下降30.5%和20.3%,直接经济损失1004万元,下降9.7%;工矿商贸企业事故41起,死亡46人,分别下降35.9%和47.7%,其中煤矿事故13起,死亡17人,分别下降55.2%和66.7%。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2.26万人。户籍人口318.6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10万人;农业人口192.5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7万人(计生口径),出生率11.59‰,人口自然增长率6.4‰;死亡人数1.65万人,死亡率5.19‰。 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韶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9元,比上年增长1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9%;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8286元,增长12.7%。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214元,增长11.2%,其中市县区属14734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738元,实际增长5.9%。 全年城乡竣工住宅面积24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其中: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27.77万平方米;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16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网扩大。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2.06万人,增长1.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52万人,增长4%;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53万人,下降14.6%;参加工伤保险15.12万人,下降6.8%;参加生育保险12.40万人,下降6.7%。全市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离退休人员7.56万人,比上年增长5.3%。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67370万元,增长17.2%;医疗保险基金全年征缴35838万元,增长16.6%。 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机构120所(敬老院108所,社会福利院12所),床位3523张,在院人数2319人。全市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7个。全部乡镇、办事处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52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享受人数2.84万人。全年发放保障资金3307万元,有113.57万人次受益。全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2975万元,救济物资折款642万元,累计救济32万人次。年末社会福利彩票销售网点234个,从业人员468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96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3838万元,比上一年增长46.7%。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含义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所有制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