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韶关市统计局 2001年3月20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紧紧围绕经济增长目标,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努力缓解有效需求不足、资金总量偏少等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继续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实现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7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4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65.03亿元,增长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00元,增长7%;根据国家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0美元,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2亿元,增长8.6%。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结构由上一年的24.6:45.9:29.5调整为24.1:43.7:32.2,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止降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7.2%,居住上涨6.7%,衣着类上涨0.6%,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继续下降。 劳动就业观念转变,就业压力大。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2.26万人,比上年减少2.0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3.77万人,减少2.03万人;城镇集体职工24.29万人,减少700人;其他经济类型4.2万人,比上年略有增加;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8.1万人,减少0.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85%。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物价回升的基础不牢;新的工业增长点不多,发展不平衡;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大;农产品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农业向优质、高效、外销方向的调整力度,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农业总产值7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增长4.1%;林业增长1.4%;牧业增长6.3%;渔业增长6.9%。农业对全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 加快了毛竹、松香为重点的山地综合开发。年末有林地面积126.3万公顷,同比增长0.4%,活立木总蓄积量5935万立方米,增长2.9%,森林覆盖率70.5%。当年造林面积1.14万亩,其中竹林1.08万亩。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三元杂交猪、优质肉牛饲养量明显增加。年末生猪存栏量123.4万头,增长5%;牛年末存栏32.14万头,增长2.6%;三鸟饲养量2158万只,增长5.1%。肉类总产量13.78万吨,增长5.9%。其中:猪肉产量11.29万吨,增长6.6%;牛肉产量0.25万吨,增长4.2%。禽蛋产量9892吨,增长0.7%。水产品产量7.61万吨,增长3.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1.99万千瓦,增长4.2%;化肥施用(实物)量28.8万吨,增长0.7%;有效灌溉面积8.9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6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去年,我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抓好优化资本结构工作,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在政策上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工业的平稳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14.78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8.74亿元,增长11.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下降5.4%,集体工业增长11.7%,股份制工业增长11.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41.3%;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增长17.2%,重工业增长7.4%,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快9.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出****货值15.32亿元,增长0.9%。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8.7%。工业产成品存货增加9.2%。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102.51%,比上一年上升9.3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2亿元,增长14.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7.1亿元,增长26.6%;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6.6%;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6.4%;资产保值增值率120.96%,比上一年上升3.77个百分点。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0.42亿元,增长10.6%,直接拉动全年经济增长3.84%。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组、改制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有工业亏损面、亏损额、利润三大脱困指标基本达到目标值。 工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新的增长点不多,部分国有中小企业仍未走出困境,工业发展后劲不强。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03亿元,比上年增长9.9%,直接拉动全年经济增长0.95%。 四、固定资产和投资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继续以公路、电力、城镇防洪堤、城市建设、城镇住房、农村奔康房等为投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相关专项资金,加强外引内联,积极引进外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在完成的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48.83亿元,增长35.6%;城乡私人投资11.5亿元,下降27.7%。基本建设投资35.9亿元,增长23.4%;更新改造投资17亿元,增长12.2%;房地产开发5亿元,增长54.3%。 主要新增生产(服务)能力和效益有:发电机装机容量48.98万千瓦,其中火电44.5万千瓦;城镇防洪堤35.9公里;新建公路174.8公里,改建公路151.6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学生席位4800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1160个,小学学生席位18473个。 五、市区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区建设和治理取得新成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继续加大了市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年市政基础建设投入4507万元,改造道路1.5公里,改造疏通下水道245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0268平方米。改造了市区环岛路和韶南大道。市区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供水总量10334万立方米,新增城市公共汽车22辆,营运线路2条。出租汽车1129辆,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15公顷。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总量控制的十二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全市本年度用于老污染源的资金达8078万元。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8.8%、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86%、工业废气处理率98.8%、工业锅炉达标率93.9%、工业炉窑达标率75.9%、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4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