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韶关市统计局

韶关市统计局

2002年3月25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预期目标。据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19.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6.66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72.95亿元,增长10.3%。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构成为22.7:44.1:33.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升7.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其中食品类下降2.3%。

劳动就业观念转变。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2.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0.67万人,增加1.12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4.31万人,减少0.9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7.64万人,增加0.29万人。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0.2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4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0.87万人,减少2.9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74万人,减少0.56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5.62万人,增加1.42万人。据工商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城镇私营单位和个体从业人员7.52万人。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全市市县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际分流安置率65%,年末市县属国有企业尚有下岗职工5261人,比上年末减少6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总量偏小,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农产品品质不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县(市)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年农业总产值75.8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种植业增长3.3%,林业下降3.9%,牧业增长7.3%,渔业增长12.6%。农作物种植实行结构调整,全年调减稻谷种植面积0.85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山地综合开发加快,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12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8%,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5808万立方米,增长2.2%。畜牧业、渔业持续增长,优质品种比重提高。继续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在石灰岩地区实施“两大会战”,加强了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6.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22亿元,增长12.6%。轻工业增加值13.44亿元,增长1.3%;重工业增加值44.79亿元,增长16.5%。国有工业增加值29.55亿元,增长8.1%;集体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0.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10.28亿元,增长5.4%;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9.3%;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3.92亿元,增长52.7%。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优势产品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6%,年底产成品存货比上年底减少5.4%。工业产品出****货值17.1亿元,增长3.0%。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2.2%,比上年提高9点。其中:资本贡献率9.5%,提高1.3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9%,提高0.9个百分点;按增加值计劳动生产率5.06万元,提高42%。实现利税总额25.57亿元,增长21.7%。其中:盈亏相抵实现利润8.05亿元,增长31.7%;税金总额17.52亿元,增长17.6%。亏损企业亏损额3.23亿元,下降11.5%。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9.9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市政建设

投资规模略有缩小,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紧紧围绕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北段、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能源、市政建设、城市防洪堤、农村电网改造、石灰岩地区“两大会战”等重点项目,多方筹资,达到了预期目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2亿元,下降0.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2.17亿元,下降15.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79亿元,下降11.7%;其他投资完成10.79亿元,增长98.3%;房地产投资7.61亿元,增长39.1%。

结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全市市政建设投入31488万元,其中韶关市区17386万元。韶关市区河堤、步行街、主要街道两旁房屋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中山公园改造等效果明显。市区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新增城市绿地5.9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16.3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47%。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22.9公顷。

全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发电机装机容量4.59万千瓦,其中火电1.59万千瓦,城市防洪堤62.36公里,改建公路240.4公里;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43公里,中等学校学生席位8233个,小学学生席位13671个。

五、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年末各类环境监测专职人员84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6个,用于老污染源的处理资金1023万元,总量控制的十二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7.09%,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达标率86.07%,工业炉窑烟尘排放达标率82.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1.55%,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5.81%。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公路网络质量有所提高。公路建设投资13.53亿元,其中省和地方投入3.19亿元,改造国、省道104公里,县乡公路150.9公里,改善省道砂土路64.9公里。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南段54公里建成通车,北段进展顺利,已完成工程量的61.4%。年末全市通车公路里程8979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750.6公里,比上年增加18.6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公路3270.5公里,增加592.5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2.3公里。客货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周转量68.87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38.72亿人公里,分别增长2.9%和2.5%。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20.68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4.53亿人公里,分别增长7.4%和16.1%;铁路货运周转量42.72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4.19亿人公里,分别增长0.7%和下降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