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9.14亿元,增长11.2%。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6.56万门,增长15.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2.4万户,增长20.3%。其中市话34.8万户,增长17.1%;农话17.6万户,增长27.26%。移动电话实有用户19.75万户,增长49%。无线寻呼用户16.65万户,下降23.4%。互联网用户5.39万户,增长48%。每百人拥有电话由上年末的18.3部增加到23.1部。 七、贸易、外经和旅游 市场贸易稳中趋旺,假日消费活跃,消费热点不断显现。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实现93.84亿元,增长9.9%(扣除商品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12.1%)。其中:城市69.99亿元,增长10.4%;农村23.85亿元,增长8.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06亿元,增长10.5%;餐饮业零售额9.68亿元,增长15.4%;其他行业零售额增长5.8%。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39项,合同金额6.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4亿美元,增长10.3%。内联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7.5亿元,下降8.5%。受国际经济衰退需求减少影响,外贸出口下降,海关统计外贸出口总值1.13亿美元,下降14.4%。 旅游旺市见成效。加强了旅游业的投资和管理力度,旅游软硬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抓住“五一”、“国庆”旅游黄金周机遇和举办“韶关走进新世纪活动月”等活动,来韶观光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接待旅游者人数3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1亿元,分别增长14.4%和2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完善管理和强化服务功能,存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6.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25亿元,增长10.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2.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40.58亿元,增长6.2%;农业贷款1.43亿元,下降21.9%。在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9.27亿元,增长88.7%。银行货币净投放13.35亿元,下降38.4%。 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全年保费收入4.43亿元,增长11.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56亿元,增长12.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87亿元,增长11.2%。支付各类赔款9195万元,增长16.9%。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7401万元,增长12.9%;人寿险给付赔款1794万元,增长37.1%。全市参加各类保险人数达42.45万人,参加财产保险14.27万宗。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人员46318人。省级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全年有46项科研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星火计划”9项,“火炬计划”9项,取得科技发明12项,专利106项。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 基础教育保持稳定。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98%;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初中毕业升学率70%。全市共减免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书杂费1111.97万元,受益学生2.97万人。学前教育有新发展,3_6岁儿童入园(班)率65%。成人教育发展较快。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8734人,增长20.4%;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3278人,下降22%。全年参加高等、中等教育自学考试41232万人,94515科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10个,文化站149个,文化广场5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9个,投资2200万元、面积7500平方米的韶关博物馆新馆已全面竣工。各级文化部门继续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送书下乡10.6万册,送戏下乡1085场,送电影下乡4540场。全市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点1904个,全市微波线路总长616公里,广播电视微波站21座,电视发射台11座,有线电视用户34.26万户,广播调频发射台18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全年发行本市报纸2208万份,杂志54万份。 医疗卫生条件及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卫生机构80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2个,床位894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221人,其中医生4977人,护士4533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卫生院13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18个,床位736张,卫生技术人员1725人,乡村医疗点1402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市体育健儿在第九届全运会上取得了3金3银3铜的好成绩。组队参加省少年锦标赛田径、射击等18个项目的比赛,夺得17枚金牌、26枚银牌、31.5枚铜牌。全市有1064所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率、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100%、98%、25%。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市运动会、2001年亚太汽车拉力锦标赛、第六届中学生“英东杯”篮球和足球赛等。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12.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1.15万人,占35.55%;农业人口201.48万人,占64.45%。其中:男性人口为161.65万人,女性为150.98万人。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年出生人口44867人,出生率为14.43‰;死亡人口17094人,死亡率为5.5‰;全年净增人口27773人,自然增长率为8.93‰。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据市区1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9元,增长10.6%。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63元,增长1.6%。 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1.8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346元,增长12.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125.82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225.69万平方米。个人购买商品房51.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4%。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2.06万人,增长9%。其中,城镇个体私营企业参保人数6.18万人,增长23.7%。参加失业保险32.8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8.9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9.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6.52人。全市5.8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享受了社会养老待遇,比上年增长6%。社会保险基金全年征缴43019万元,增长34%;年末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余额57126万元,增长25%。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福利院11个,床位775张,收养479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全市11个县(市)、区已全部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投入保障基金1448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有26831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94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6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