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韶关市统计局

韶关市统计局

2000年3月1日

199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紧紧围绕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千方百计扩大投资、消费和出口,努力缓解有效需求不足、资金总量少等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继续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95.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基本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90.4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57.43亿元,增长10.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4亿元,增长8.5%。

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7:45.5:28.8调整为24.5:46.2:29.3,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44元,按可比价格算,比上年增长9.1%;按增加值计算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772元,增长9.6%。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县属工业增长质量低,新的工业增长点不多;工业投资规模小,工业发展后劲偏弱;资金投入总量少;就业压力大;农产品总体价格水平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农业向优质、高效、外销方向的调整力度,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农业总产值72.97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种植业增长6.9%,林业增长1.7%,牧业增长5.6%,渔业增长6.4%。农业增加值47.98亿元,增长5.6%,直接拉动全年经济增长1.33%。

加快了毛竹、松香为重点的山地综合开发。年末有林地面积12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2%,活立木总蓄积量5702万立方米。

畜牧业、渔业稳步发展,三元杂交猪、优质肉牛饲养量明显增加。年末生猪存栏量117.55万头,比上年增长5.0%;牛年末存栏31.32万头,增长2.7%;三鸟饲养量2053万只,增长5.4%。肉类总产量13.01万吨,增长5.7%。其中:猪肉产量10.59万吨,增长2.8%;牛肉产量0.24万吨,增长70.1%。禽蛋产量9825吨,增长6.7%。水产品产量7.34万吨,增长4.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9.5万千瓦,增长13.0%;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8.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有效灌溉面积9.0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67.1%,比上年扩大1.7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1.88亿千瓦小时,增长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改革面76.6%。继续抓好优化资本结构,核销银行呆坏帐3.3亿元;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和帮助列入考核的23户困难企业脱困减亏。一批中小国有企业改革后重现活力。三资工业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工业总产值2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37.47亿元,增长8.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长5.1%,集体工业下降0.2%,股份制工业增长10.2%,“三资”工业增长17.1%。轻重工业均增长8.4%。全年完成出****货值15.47亿元,增长13.7%。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2%,工业产成品存货增加5.0%。

工业增长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盈利企业盈利额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亏损企业亏损额5.35亿元,减亏13.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6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实际增长1.79倍。税收总额13.59亿元,增长19.6%。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89.5%,提高13.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6.09%,上升2.3个百分点。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4.16亿元,增长9.0%,工业直接拉动全年经济增长3.59%。

工业增长速度偏低,发展不平衡,工业增长质量提高主要靠少数大中型中省工业拉动,近五成的企业依然亏损,国企脱困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结构调整难度大。

在投资规模明显扩大的拉动下,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直接拉动全年经济增长2.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明显扩大。以公路、电力、城镇防洪堤、城镇住房、农村奔康房等为投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相关专项资金,加强内引外联,积极引进外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固定资产投资率达35.9%,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在完成的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22.78亿元,增长47.1%;城乡私人投资15.95亿元,增长23.0%。其中农村奔康房投资14亿元,增长22%。基本建设投资29.09亿元,增长34.5%(其中:京珠高速公路13.93亿元,增长57.9%);更新改造15.43亿元,增长28.1%;房地产开发3.24亿元,增长46.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6.62亿元,下降11.35%。主要新增生产(服务)能力和效益有:发电机组7.63万千瓦(其中火电2.58万千瓦)、市内电话交换机0.81万门、改建公路344.2公里。

五、市区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区建设和治理取得新成效。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大了韶关市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了工业西路、风度路步行街、风采广场、武江北路和浈江北路的扩建改造,市容市貌进一步改善。全年市政建设投入4700万元,改造道路1.6公里,改造和疏通下水道170多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供水总量5220万立方米,城市公共交通标准营运车辆75标台,出租汽车508辆,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16公顷。

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到1999年止全市已下达了五批限期治理项目,对86个污染源提出了限期治理要求。工业污染防治步伐加快,总量控制的十二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除个别指标外基本控制在省下达的2000年控制指标范围内。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95.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8.9%,工业废气处理率8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7.4%,政府环保目标任期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工作迈上新台阶。市区建成了面积为45.9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和面积为26.5平方公里的环境噪声达标区。全市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3238平方公里。酸雨污染防治和碧水工程计划等项工作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