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餐饮业零售额24.09亿元,比上年增长5.1%。消费热点不断升温,汽车及石油制品销售大幅增加,拉动零售额增长3.5%,洗涤用品、家用电器、通讯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商品的销售十分畅旺,零售额均比上年增长二成以上。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中,除了居住价格略升2.4%、食品价格略升1.4%外,其余六大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依次为: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降4.2%)、衣着(降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2.9%)、交通和通讯(降2.9%)、烟酒及用品(降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1.7%)。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67.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外贸出口69.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在第三位。从区域来看,对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意大利、美国、澳门等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为3.9倍、2.3倍、1.6倍、76.7%、45.5%、32.8%。外贸进口总额98.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423个,合同投资总额2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 八、旅游业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年累计接待过夜游客438.1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1.3%。其中,境外游客105.4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8.9%;国内游客332.7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8.6%。据市旅游局测算,全市旅游业总收入83.71亿元,比上年减少8.3%。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6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国内旅游收入45.5亿元,比上年减少8.6%。 各酒店、景点和旅行社经营状况不理想。全年酒店业营业收入总额8.58亿元,比上年减少15.5%。其中客房收入4.76亿元,比上年减少19.5%。全年餐饮收入2.72亿元,比上年减少5.5%。酒店平均开房率59.1%,比上年降低9.9个百分点。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254.5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4.3%,营业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减少2.7%。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73.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营业收入4.32亿元,比上年减少21.4%。 九、科技与教育 科教兴市实现重大突破。创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综合试点市、广东省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截至2003年底,相继建立3个国家级、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 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3年,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占工业总产值的33.1%。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有158家,其中新增49家,开发的各类软件产品545件,其中新增软件产品150件,软件产品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50.1%。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3-2004学年度,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22.88万人,比上年增长6.8%;大学园区各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30988人,比上年增长54.1%。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84.5%,高中毕业升学率90.3%。优质教育成果突出,普通高考成绩取得骄人成绩,创各批次上线人数、本科上线人数和高分层人数的历史新高。全面完成农村规范化小学建设,金湾、斗门三所规范化小学如期建成开学。等级学校创建成效显著,创建市一级以上等级学校18所。香洲区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 十、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从分项目收入来看,大部分税种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增幅较高,收入分别为1.45亿元和0.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1%和27.1%。增值税收入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企业所得税收入2.75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一般预算内支出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8.4%。 金融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3.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7.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412.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举办全市性大型文艺活动20场,全市广场文化活动1100场。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少儿花会,第二十二届"滨海之声"音乐会。大力开展网吧重新审核登记、娱乐场所整顿、打击盗版软件专项整治等10多项市场整治活动,加强市场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珠海影剧院改造工程完成并更名为珠海大会堂。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3个,文化站18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4万册。全年出版图书140种,报纸3种,杂志3种。发行电影新片64部,电影映出3064场,电影观众10万人次。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增加,年末卫生机构数131家,卫生技术人员576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900张。传染病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总发病率大幅下降,脊髓灰质炎连续24年无病例发生。妇幼保健主要指标保持较好水平,儿童计划免疫所有疫苗保持高接种率。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率先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医学科教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临床用血连续五年实现100%来自于无偿献血。设立非典定点和后备医院,全市仅发生1例非典确诊病例,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珠海运动员3次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2枚金牌,在省级比赛中获得27枚金牌。成功承办国际跳水公开赛和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等10多项国内外赛事。珠海市第六届运动会设立10个比赛项目,参赛代表队27队、参赛人数2800人、金牌总数282枚,均为历届之最,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体育社团活动日益频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