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广州市统计局

证券、股票市场逐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12家,股票14只。国债发行和兑付工作顺利完成,全年广州地区国家银行发行国库券42.09亿元。

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市各类险种承保总额16101.93亿元,增长13.8%。全市有4.62万户次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有17.29万户次居民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有964.64万人次参加了人身保险。至年末止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网点8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代表处达25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全年用于科技经费支出达70.44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达29.41亿元,增长10%,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3%。工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26项,其中已投产应用114项。科技队伍有所壮大。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8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5%;全市各类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12万人。

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技术市场发展较快。全年登记的技术合同4324项,合同金额31.64亿元,比上年增长72.1%。全市受理专利申请4493件,批准授权3182件。

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共有小学1626所,在校学生75.7万人,比上年增长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61%。普通中学388所,在校学生42.53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33.41万人,增长4.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0.6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在校学生9.12万人,增长13.8%,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2.17%,比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

高等院校继续扩大招生。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1所,招收本、专科学生7.4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8.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2.1%和37.8%。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招收研究生5435人,在学研究生1249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8.0%和35.0%。

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4所,招收学生8.81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8.6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28所,招收学生5.7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4.35万人,增长9.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5间,博物馆26个,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5座。广播覆盖人口率99.7%,电视覆盖人口率99.5%。全年发行各种新影片110部。新闻出版业继续发展。全年出版各类杂志2.38亿册,报纸22.04亿份,图书2.63亿册。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703个,其中医院252个,分别比上年增加33个和2个。医疗病床3.88万张,比上年增长6.4%;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7万人,其中医生2.35万人,分别增长2.2%和1.9%。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普及。广州市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12个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51个全国冠军。举办县区级以上运动会235次,参加的运动员66.9万人次。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更加活跃,有85.3万名青少年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2000年全市结合“三年一中变”工作,全面加大了环保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一控双达标”任务。全市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广东省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2941家工业污染源按国家规定的指标和标准考核全部达标,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地面水各监测点位按国家规定的指标考核也达到了标准要求。广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实现5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和地方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比率已达90.4%。市区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覆盖率达69.96%。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继续扩大。全年共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7公顷,新增公园4个。广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3333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8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1.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700.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69万人。其中常住户口人数693.9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19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0.28‰,人口自然增长率4.51‰。

全市从业人员500.99万人,其中年末职工总人数178.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9.41万人;全市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6.96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

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7元,比上年增长16.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3.0%。消费结构日趋改善,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4.0%下降为42.6%,居民在购房、购车、旅游、教育、娱乐、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的空调器154.8台、彩色电视机154.8台、家用电冰箱100.6台、家用洗衣机99.4台、影碟机77.4部、移动电话72.2部、组合音响64.8套、家用电脑54.2台、摩托车23.6辆。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086元,比上年增长4.3%,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7.9%。

全市职工工资总额3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职工年平均工资18974元,增长17.1%,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3.9%。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上年的12.44平方米提高到本年的13.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上年的28.39平方米提高到本年的30.6平方米。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有一部分是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和劳动生产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的市区指原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