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永州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三化进程",突出抓好"四种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85亿元,增长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64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93.52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39.69亿元,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544元;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8.9∶28.6∶42.5。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全市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43项考核指标已全面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农村新建沼气池、改造乡镇敬老院等29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乡村公路改造等8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增长率、药品同品种质量考核合格率等6项指标达到目标要求。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303.4万人,增加10.6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23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7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9,比上年高3.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3。生产领域价格涨幅较高,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23.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5.5。

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开展创建"平安永州"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维护了社会稳定。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据抽样调查,全市农户人均税费支出31.01元,比上年减少22.05元,下降41.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煤电油运等资源瓶颈制约突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4.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按现价计算)。2004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对农户实施直接补贴,兑付直补资金0.38亿元,在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全市粮食生产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局面,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78.92万吨,比上年增加35.46万吨,增长14.6%,扭转了粮食产量连续4年下滑的局面;烟叶、蔬菜产量稳定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2.62∶5.96∶34.49∶6.05∶0.88。养殖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07.1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0.75千公顷,增长11.1%,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68.26千公顷,增长29.81%,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为43.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中,优质烤烟种植面积20千公顷,增长27.95%;油料种植面积31.79千公顷,下降1.8%;棉花种植面积1.9千公顷,下降12.8%;蔬菜种植面积125.18千公顷,增长1.9%。全市牧业总产值69.9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出栏肉猪632.53万头,增长7.4%;出栏牛22.85万头,增长9.7%;出栏羊43.6万头,增长17.1%。肉类总产量59.24万吨,增长7.2%,禽蛋产量3.95万吨,增长5.4%;牛奶产量622吨,增长10.3%。渔业总产值9.02亿元,增长8.2%;水产品产量12.6万吨,增长8%。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28万处,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土石方0.4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55平方公里。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07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64.28万千瓦,增长13.4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9.50万吨,增长5.5%;农村用电量3.8亿千瓦小时,增长7.7%。全市完成通乡公路改造投资2.15亿元,完成公路改造386公里,路基改造741公里。2004年,全市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3.2万户,新增2万余户。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4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0.25亿元,帮助1213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扶持贫困乡镇建卫生院12所,新建农村沼气池1.4万个,共有1.8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6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18.3%,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1.71%,实现利润4.66亿元。增长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行业增速较快,形成了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

能源生产滑坡,原材料生产提速。全年发电量17.21亿千瓦时,下降6.2%;原煤生产量20.99万吨,下降6.1%。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7.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6.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0.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5.36%。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7.2%;水泥增长14.8%;铁合金增长52.6%。

产销衔接欠佳,经济效益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24%,比上年减少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1.71%,减少23.9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66亿元,减少45.94%;实现利税15.11亿元,减少17.71%。

建筑业发展较快。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298亿元,增长1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58万平方米,增长41.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9.66万平方米,增长4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市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投资项目清理工作取得成效,投资结构得以优化,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状况得到控制,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05%,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8.98亿元,增长45.04%;非国有经济投资63.3亿元,增长20.4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38%。全年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67亿元,增长58.4%,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1.3个百分点。农业、电力、教育和卫生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加强,分别增长35.61%、149.04%、8.7%和2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