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建筑业生产经营有所增长。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练内功,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开拓市场,以工程质量为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56亿元,建筑企业实现利税6200万元。 五、国内商业和对外经济 2001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影响下,我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8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9%。其中城镇零售额41.41万元,增长9.6%,农村零售额35.4亿元,增长7.3%。从经济成份看,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4.2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13.80亿元,下降3.0%。非公有经济52.6亿元,增长11.3%,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16.12亿元,增长9.7%。 对外进一步发展。年内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外贸出口额完成17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9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外商直接27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5%。 旅游业方兴未艾。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次,增长140%,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增长41.7%。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4%,消费品价格下降1.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2%。从分类商品看,粮食、猪肉、油脂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导致食品价格比上年下降1.6%;衣着类价格走势平稳,全年仅比上年下降0.1%;家电价格继续下调拉动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中药及中成药价格下降2.5%,西药价格下降3.1%,引起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比上年下降1.3%;交通和通讯价格比上年上涨6.3%,年内固定电话月租费和市话费的大幅上涨是导致此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总体比上年上涨0.3%,其中,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4.1%,教育费用上涨2.0%。旅游热仍在继续,但旅游及外出价格比上年下降2.2%;装修材料和燃料价格的下降导致居住类价格比上年下降0.3%。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税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治税,努力挖掘征收潜力,确保我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9%。财政收入不仅在增量和增幅上创近几年最好水平,而且从构成上看,工商税、农业税、企业收入增长较快,以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为主体的其他收入增幅较低,财政收入构成趋于优化。按照"控规模、调结构、保重点、增效益"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调度资金,保证了各项重点支出。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4.86亿元,比上年增长34.2%。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初步改善,社会金融正常有序。金融机构存款增势强劲,信贷投放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3.73亿元,比年初增加19.5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69亿元,比年初增加16.6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5.01亿元,比年初增加12.84亿元。信贷资金主要投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效益较好的重点行业以及农副产品收购、农业贷款。保险事业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保险业务支出1.85亿元,增长23%。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及广大科技人员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年内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级项目36项,共争取各类资金1130万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34项,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46万元。培育、认定26个高新技术项目。现有民营科技企业129家,年内实现产值5亿元。 全市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登记各类技术合同1200个,合同成交额8200万元。积极开展专利试点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市申请专利130项,比上年增长23.8%。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2001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1%,年巩固率99.3%,初中年巩固率96%。年末全市普通中学321所,在校学生30.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6%;普通小学2229所,在校学生39.77万人,比上年减少12.4%。职业教育稳中有升。新设了市邮电通讯职业学校等3所职业学校。全市职业类学校已达到40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75万人。社会力量办学方兴未艾。已形多层次、多规格、门类齐全、规模初具的社会力量办学体系。现有各类社会力量办学校(园)205个,教职工1500人;在校(园)学生3.4万人,比去年增加25%。教师素质提高。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6.15%,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9.8%。教育质量有新的提高。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15362人,录取新生8660人,录取率56.37%。普通中专招收新生5749人。 文化、广播、电视、报刊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文学创作进一步繁荣。全市创作发表艺术作品3600件,在省以上重大竞赛、会演、展览活动中获奖的作品87件。其中文学1件,戏剧小品1件,音乐8件,摄影7件,美术40件,舞蹈8件,书法16件,盆景根雕6件。一批作品在省内乃至国内产生了较大反响。30米国画长卷《风水码头》获"爱我中华"全国国画、油画展金奖和巨幅奖;歌曲《贴心人》、《斑竹泪》获省"五个一工程"二等奖;少儿舞蹈《金色的秋天》获全省文艺会演创作奖、最佳演出奖和"观众最喜欢的节目"奖。全市电视覆盖率93%,广播覆盖率87%。 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建设、医药市场整顿、地方病防治等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有医院病床8722张,卫生专业人员13692人。每万人口拥有卫生专业人员30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省九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举办了城区第四届大众运动会,承办了全省柔道、武术比赛。年内益阳籍运动员在省以上体育竞赛中共获60枚金牌、40枚银牌、34枚铜牌。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市计生委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453万人,人口净增率5.33‰。全年出生人数45633人,人口出生率10.1‰;死亡人口2.27万人,死亡率5.03‰;人口自然增长率5.07‰,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年内计划生育率97.52%,多孩率0.38%,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5元,比上年增加848元,增长14.8%;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21元,增加841元,增长19.2%。恩格尔系数33.9%,比上年降低3.9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6平方米。200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元,比上年增加158元,人平生活消费支出2030元,增加35元。恩格尔系数为51.9%,比上年降低4.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4.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5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