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3%。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5%,有线电视用户40万户,增长2.6%。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工建设7个乡镇文化站,免费送戏下乡600多场。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北塔、魏源故居、水府庙戏楼、宝庆古城墙等一批重点文物得到修缮和恢复,宝庆竹刻、滩头年画、花瑶挑花、邵阳布袋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网吧整治、“扫黄打非”和反盗版效果明显。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卫生机构35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总数1.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66万人,注册护士0.45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体育场地127个。其中,体育馆2座,运动场10个。全市运动员获得第七届全国残运会金牌2枚、第12届世界特奥会金牌6枚。全年体育彩票发行7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3.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7.53万人,乡村人口532.07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1.5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9.55%。年内出生人口7.72万人,出生率10.29‰,比上年降低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68万人,死亡率4.92‰,下降1.8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37‰,提高0.18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673.90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74元,比上年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409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11元,比上年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53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4%。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16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07平方米。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7.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1.04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6.1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4.57万人,减少0.3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38.13万人,增加2.7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7.24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0.8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74万人,减少0.96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耕地面积292.75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34.42千公顷,旱地面积58.33千公顷。 水资源供求关系趋紧。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29.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1724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109.8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47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勘探基本稳定。已查明的矿种有24个,已发现的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33处,石膏、钨、铅锌、锑、金、银、煤等矿产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全市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5000亿元。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44万千瓦,近期可开发的有70万千瓦。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03家,大力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削减二氧化硫1659吨,化学需氧量4033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年造林面积17.1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7.0%,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安全生产死亡人数295人,比上年下降1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61人,下降26.9%;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2.24人;煤炭安全隐患仍较严重,煤矿百万吨煤死亡人数13.78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643起,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6.97人。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邵阳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