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邵阳市统计局 2008年3月24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邵阳,全市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市的崭新篇章。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7.30亿元,同比增长11.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近11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2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45.41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96.65亿元,增长11.7%。2003-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7243元,比上年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为29.8:29.8:40.4。 财政总收入跨过30亿元大关。据快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30.1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29%,其中市本级完成总收入6.22亿元,同比增长23.76%。一般预算收入19.10亿元,增长17.27%,其中税收收入10.71亿元,增长18.64%。一般预算支出81.77亿元,增长36.16%。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55亿元,比上年增长81.5%,加快48.7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完成年度目标,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2.32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6.11%。非国有经济投资1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42.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70.2%,提高1.5个百分点。 和谐邵阳建设力度加大。省定8件实事和市定11件实事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92万人,比上年增长1.9%。0.31万户城镇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年共有11.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累计发放保障金11936万元;6.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2900万元,城市低保资金和农村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发放到位率均为100%。新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3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187人。全市有10个县市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1.4%,参合农民485.5万人。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22.3万名学生学杂费1.79亿元。全市财政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48亿元,比上年增长83.02%;教育支出15.39亿元,增长40.99%;医疗卫生支出4.46亿元,增长87.66%。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提高,全市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调整难度大;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节能减排任务重;就业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大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238.9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1.2千公顷,总产量330.53万吨,增长1.29%;水稻产量266.46万吨,增长1.31%;油料总产量12.48万吨,增长4.06%;水果总产量59.36万吨,增长2.4%。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70.88万吨,比上年增长3.9%;禽蛋产量1.72万吨,增长2.8%;牛奶产量4.96万吨,增长9.0%;水产品产量8.63万吨,增长1.8%。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15.86千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3.15%,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发展药材29.7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71.34千公顷,增长3.59%;蔬菜种植面积93.12千公顷,增长2.85%。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7.26亿元,增长35.0%。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38千公顷。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1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95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5.8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6%。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5.13万千瓦,增长5.8%。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0.89亿元,增长1.2%;年末农村贫困人口98.5万人,比上年减少3.5万人。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有10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已经基本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97亿元,建成通乡公路205.4公里,通村公路3761.4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0.52万口,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了15.02万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8.18亿元,增长27.5%,在全市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8.46亿元,增长14.7%;集体企业2.75亿元,增长27.8%;股份制企业51.89亿元,增长2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99亿元,增长38.7%。轻工业增加值34.27亿元,增长24.5%,重工业增加值53.91亿元,增长29.6%。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6.64亿元,增长9.6%。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281.72万吨,增长10.44%;发电量15.12亿千瓦时,增长1.41%;乳制品2.39万吨,增长49.03%;饮料酒5.10万吨,增长24.15%;服装877.71万件,增长139.13%;人造板63.62万立方米,增长31.56%;水泥356.89万吨,增长43.04%;铝材4.15万吨,增长12.03%;平板玻璃72.83万重量箱,增长6.19%;机制纸及纸板49.83万吨,增长35.69%。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78.35亿元,比上年增长40.2%,加快5.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9.58亿元,增长54.4%;亏损面为4.1%,下降4.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0.49亿元,下降41.0%。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5.30%,比上年提高38.37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44%。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06.12万平方米,增长11.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67.34万平方米,增长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