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国家启动经济、扩大内需、改需宏观经济环境的机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2.2%。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31.1%、39.4%、29.5%优化为29.9%、39.7%、30.4%。但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对外贸易俳徊不前;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调整中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化。2000年我市农业由于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了优质稻、特色经济作物和名优农产品的比重,使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除林业产值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他三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种植业72.2亿元,增长1.9%;牧业62.2亿元,增长9.1%;渔业17.8亿元,增长9.6%。农业商品产值达到95.2亿元,增长6.4%。商品产值率达61.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林业有新的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6千公顷。四旁植树1559万株,森林覆盖率为39.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已大大高于传统农业产值,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农业的丰收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4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二产业增长4.6%,第三产业增长18.7%。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67.2%上升到68.6%。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13.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00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6.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农村用电量58750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实物量10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下降1.8%。农村水利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3亿元。投入工日7700万个,完成士石方4700万立方米,培修加固大堤237公里。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0年全市以优化资本结构、增产增收、技术改造作为突破口,把改革与改组、改造与解困相结合,全面推进“两个买断”举措,使我市工业获得了新的生机,工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生产适度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限额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46亿元,增长12.2%。在限额口径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实现86亿元,增长3.1%;集体工业实现26亿元,下降1.2%;股份制企业实现20亿元,增长71.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9亿元,增长35.7%。实现销售产值147亿元,产销率为100.5%。上年减亏26.7%,亏损面为35.5%,比上年下降9.5个百分点。特别令人鼓舞的是,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优势,对经济总量和财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31家,过亿元的15家,税收收过100万元的企业75家,500万元的16家,过1000万元的9家。国有企业大户常德卷烟厂产值43.6亿元,实现税收25.6亿元;石门火电厂产值5.2亿元,实现税收1058万元;德山酒业产值7491万元,实现税收1341万元。股份制企业大户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值2.66亿元,实现税收1058万元;德山酒业产值7491万元,实现税收1922万万元;湖南坝道特种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产值7883万元,实现税收921万元。三资企业大户金鹏凹印有限公司产值4.16亿元,实现税收2400万元。乡镇企业大户湖南国人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产值1.5亿元,实现税收1794万元;临澧新厦水泥有限公司产值4754万元,实现税收481万元。桃源德江锦纺厂、临澧杰新纺织印染厂、鼎城湘北机械厂等一批私营企来大户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建筑生长有所增长。2000年全市注册登记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29500元/人,增长5.8%,房屋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6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7.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增长快,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2000年,全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类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加快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9.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48亿元,增长11.6%。城乡私人建房投资23.3亿元,增长6.6%。在国有及其他经注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7亿元,增长14.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6亿元,下降13.3%;房地产开发继续升温,完成投资5.4亿元,增长61.5%。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在建重点项目26个,完成投资额28亿元,成为我市投资大幅增长的重要支撑。年内凌津滩水电站、公铁两用桥(公路桥)、207国道绕城线、商业步行街、火车站大市场相继竣工投产交付使用。洞庭湖二期治理、灾后重新,518通讯工程、常德卷烟厂“V和五”总体技改和百万联合工房、城市防洪、城乡电网改造、城区四水厂等一批重点项目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常德至张家界高速公路、皂市水库等项目也在前期准备之中。使常德仍保持全省投资大市的地位。 四、交通邮电 交通邮电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邮电通讯能力增强,运输状况有较大改善。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全社会客运量5950万人,客运周转量332000万人公里,货运量2670万吨、货运周转量12100万吨公里。由于常德机场的改扩建、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常德水陆空现代立体交通已基本形成,灾进一步扩大我市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邮电通讯事业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3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年末市内电话达到34.1万户、农话达到38.9万户、移动电话达到22.9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33.7%、1倍和1.36倍。并荣获全省第一个“电话市”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