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0年,国家启动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发生明显效果,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稳中趋升的良好态势。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9亿元,增长10.5%。其中城市26.8亿元,增长20.3%;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90.1亿元,增长7.8%。分经济成分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9亿元,增长2.8%;集体经济11.8亿元,增长3.9%;非公有制经济91.2亿元,增长12.7%。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78.0%。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但已出现回升势头。2000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1%,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缩小3.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指数为100.1%,比上年上升0.1%,提高2个百分点。从14大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看,大多数商品下降,食品类价格指数96.8%;饮料、烟酒类99.0%;服装、鞋帽类99.7%;纺织品类98.4%;化妆品类99.1%;文化体育用品类98.2%;日用品类96.7%;家用电器97.3%;建筑装潢材料类96.6%;机电产品类92.6%。中西药品、书报杂志、首饰、燃料类价格比上年有所提高,价格指数分别为101.6%、118.5%、103.4%和122.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出口大幅增长,进口持续下跌,利用外资明显回升。据海关统计,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72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出口1848万美元,增长17.5%,进口876万美元,下降39%。在利用外资中,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5家,总投资4.0亿元,合同外资额3961万美元,新到位外资408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3%、8.9%、97.2%和23.3%。 旅游业快速发展。桃花源、柳叶湖、夹山寺、花岩溪等旅游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接待能力提高,顺利通过旅游城市的国家验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4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全年旅游总收入12.5亿元,增长11.6%,接待入境旅游者1.5万人次,增长49.6%,旅游创汇670万美元,增长21.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增长6.4%,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3亿元,增长1.9%。国税地税完成各项税收37.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增值税10.4亿元,增长5.0%,消费税19.0亿元,增长12.7%。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1.0亿元,比上年初增长13.1%,其中居民储蓄146.5亿元,增长13.1%,各项贷款余额217.4亿元(不含剥离的贷款),增长6.2%,商业贷款104.8亿元,中长期贷款24.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5.0%、-2.2%和6.9%。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呈现净回笼态势,全年净回笼7.6亿元。 保险业持续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产险收入1.04亿元,增长2.4%,人身险收入年增长71.0%,其中产险已决赔款5278万元,减少22.4%,人身险已决赔款8857万元,增长5.1倍。 八、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活动日趋活跃。来常考察、讲学和指导工作的专家、学者增多,德山高新技术工业园顺利开工建设。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技机构226个,其中独立科技机构34个,企业科技机构80个,民营科技企业112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260人,全年全市科技事业费支出208.9万元,科技三项费用397.7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实施区、县(市)以上科技项目255项,已投产项目创产值16.7亿元,创利税3.8亿元。技术市场活跃,年末技贸机构766个。全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1801个,成交金额1.3亿元。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专利申请量182件,授权量146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展开,社会办学比例扩大。全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5万人;普通中学319所,在校学生30.8万人;职业中学41所,在校学生1.8万人。年末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1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0%,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0.6%。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扩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全市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广播电视台3座,中短波发射转播台3座、电视台3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北97.0%,电视人口覆盖率92.0%。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343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8万人,其中医生7653人,农村设立村级卫生医疗点3667个。全年发生法定传染病17种,发病8429例,总发病例率比上年下降14.8%。在血吸虫防治工作中,全年查螺面积181.0平方公里,占实际有螺面积的15.0%,治闻血吸虫病人1.2万人,占实有病人总数的36.4%。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进展,全年产检人数4.4万人,占产妇总数98.0%,产妇住院分娩人数3.8万人,占产妇总数的84.4%,婴儿死亡率17.7‰。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年获一级运动员资格7人,二级运动员资格97人,参加省以上运动会获金牌21枚、银牌27枚、铜牌13枚。93.4%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年在市区柳叶湖度假区成功地举办了全国赛艇冠军赛、龙舟赛及中美划水对抗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群众性体育运动生机勃勃,运动水平明显提高。 九、人口与劳动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人口出生率7.67‰,人口死亡率5.87‰。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上年的2.06‰下降到1.80‰。年末全年总人口595。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50.8万人;非农业人口122.2万人,占总人口的20.5%,农业人口473.1万人,占总人口的79.5%。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全市国有集体及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4.17万人,比上年减肥少7.5%。城乡个体从业人员27.4万人,比上年减少37.4万人,私营企业投资者5361人,减少32.1%,私营企业雇工3.6万人,减少32.4%。年末国有单位实有下岗职工3.8万人,下岗职工安置率63.5%,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十、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8元,比上年增加197元,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2142元,比上年增加120元,增长5.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4元,增长6.6%。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全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98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08元,增长0.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3.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2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