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邵阳市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21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95%。其中,出口总额11633万美元,增长21.64%;进口总额506万美元,增长63.35%。主要出口商品有打火机、鲜冻猪肉、纺织机械、化工产品、农产品、皮革制品、医药产品等20多类,主要销往印尼、日本、印度、意大利、美国、韩国、泰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拥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146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56家,比上年增加了6家;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实现出口总值占全市企业出口总值的65%。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006年我市大力实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策略,充分发挥现有外商的桥梁作用,“港洽周”、“邵洽周”、“东莞招商会”和“中博会”等四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履约情况良好,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1家,到位资金6500万美元,增长18%;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23.78亿元,增长71%。县市区招商引资活动亮点纷呈,新宁县在广州、深圳、东莞举办了“新宁——广深莞洽谈会”,双清区在邵东自行举办了投资说明会,城步举办了“自治县成立50周年经贸洽谈会”等活动。

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91.2万人次,增长1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3亿元,增长21.5%;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412人次,比上年减少69.9%,其中港、澳、台同胞244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96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32.79亿元;公路里程到达数为14066公里,增长75.7%,其中高速公路82公里,一级公路4公里,二级公路597公里,三级公路742公里,四级公路3136公里;年内全市新建水泥路2500余公里。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6.36万辆,其中客车3.75万辆,货车2.49万辆。民用运输船舶826艘。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4679万吨,下降10.43%,货物周转量75.11亿吨公里,增长11.17%;水运货运量274万吨,增长1.48%,周转量0.50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公路客运量10738万人,旅客周转量49.0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63亿元,增长32.9%;电信业务总量29.43亿元,增长33.6%。年末局域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7.7万门,比上年增长19.1%;固定电话用户85.5万户,新增11.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1.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54.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6.7万户,新增用户29.2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0部/百人。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4.43亿元,增长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86亿元,增长16.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1.58亿元,增长12.4%;中长期贷款余额50.68亿元,增长22.3%。基本建设贷款余额30.32亿元,增长68.7%,工业贷款余额11.97亿元,增长16.9%,农业贷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3.6%。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贷款余额55.55亿元,增长2.5%。

证券业务运行红火。12月末,在邵证券营业部开户人数5.36万人,增长6%,股民保证金2.03亿元,增长99.9%,年内交易量148.9亿元,增长155.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共有14家保险公司入驻邵阳,其中财险8家,寿险6家。全年保费收入9.4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9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93亿元。保险密度127.3元/人,比上年增加9.3元/人。全年赔付额与给付2.3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20亿元,人寿险赔付额0.9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22.3万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77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3.2万平方米。邵阳学院、职业学院和邵阳医专等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3万人,在校学生达2.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6.24万人,初中招生8.49万人,小学招生10万人;在校学生高中16.78万人,初中27.66万人,小学50.9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万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2006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4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8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58亿元,增长19.6%,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3.81亿元,同比增长176%。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23件,增长116.9%。技术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0.25万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2%。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4%,有线电视用户38.98万户,增长5%。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6个。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省祁剧院、市花鼓剧团送戏下乡400场。优秀文艺创作作品《目连救母》、《儿大女大》荣获田汉大奖。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网吧整治、“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实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病床床位1.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62万人,注册护士0.42万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0.06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0.02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63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3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48.89万人,增长140.1%。

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推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开展各项体育活动190余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到12万人,参加常年性体育锻炼的人口达26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比去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在省十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24枚。2006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本次比赛是我市首次承办的全国性顶级汽车赛事,来自全国40多个赛事俱乐部的44部赛车4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全年体育彩票发行62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