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岳阳市统计局

工业主要产品增幅大。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发电量82.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2%;食用植物油38.61万吨,增长28.0%;配混饲料175.79万吨,增长11.5%;精制茶4.87万吨,增长6.8%;纸浆38.18万吨,增长4.2%;机制纸56.30万吨,增长7.9%;交流电动机337万千瓦,增长38.1%。但受能源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合成氨38.56万吨,下降24.8%;原油加工总量567.50万吨,下降4.0%;柴油219.06万吨,下降4.4%。

建筑业小幅上升。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

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31.32亿元,增长90.5%。交通运输业增长加快。全社会货物周转量670005万吨公里,增长34.5%;旅客周转量303381万人公里,下降2.9%;全市主要内河航运港口泊位数160个,增长46.8%,货物吞吐量2331万吨,增长51.0%。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8.00亿元,增长10.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7亿元,增长15.3%;电信业务总量16.64亿元,增长9.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8.11万户,增长4.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5.17万户,增长18.7%。

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零售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8.92亿元,增长14.4%,占总额的89.1%;餐饮业22.65亿元,增长15.7%。市级(不含县级及其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59.5亿元,增长16.2%,占64.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零售业零售额33.05亿元,增长17.5%,占零售总额的13.4%。

进出口总额继续攀升。全市进出口总额6.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其中自营进口总额2.92亿美元,增长5.5%,自营出口0.81亿美元,增长89.0%,自营进口2.1亿美元,下降8.3%。

旅游开发逐渐升温。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9.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创汇1680万美元,增长30.6%;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67万人次,增长24.8%,实现旅游总收入38.5亿元,增长23.4%。

金融和保险

年末金融系统(可比口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3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58亿元,增长21.7%;人身保险收入8.22亿元,增长20.0%。

房地产业。

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1.42亿元,增长9.2%。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29.67万平方米,增长68.7%,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60.18万平方米,下降43.0%,商品房竣工面积60.47万平方米,下降28.0%。

三、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3.74亿元,增长21.6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6亿元,增长36.0%。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2.16亿元,增长100.8%;第二产业完成99.48亿元,增长25.5%,其中制造业增长最快,完成投资78.29亿元,增长38.25%;第三产业投资60.47亿元,下降4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1.18亿元,增长7.9%。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全年共落实招商项目572个,其中新投产和新开工项目470个,完成投资68.6亿元;新签约项目102个,合同引资81.1亿元,到位资金2.3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项目44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7219万美元,增长62.0%。

城市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城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0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200公里,城市供水总量17142万立方米;城市居民用水普及率达90%,城市居民用气普及率达91.0%。全市共有出租汽车1875辆,公共交通运营车辆820辆,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8标台。市政设施中道路长度700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8.5平方米;排水管道密度每平方米4.04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0%。

工业废水治理效果显著。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34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0%;市区污水处理率100.0%,污水综合处理率为61.5%。全市财政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090万元,比上年增加770万元;全年共排查企业478家,取缔关停严重污染企业21家,限期整改92家。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104个,环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0%。

城市园林绿化逐步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积529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4476公顷,公共绿地面积70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8平方米;公园19个,公园面积38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86.9%。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05万处,投入资金5.6亿元,完成土石方549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7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9.4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17.49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70.7万千瓦,增长1.2%;新建与改造县际及县到乡级公路150.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457.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1.29万口,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230464平方米,达到了省八件实事规定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自然环境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万公顷。全市森林面积达803万亩,比上年增长4.5%.年内共完成植树造林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重要生态工程造林17.2万亩。实现林木绿化率 39.6%,上升0.6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395万立方米,增长6.5%,林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率达到43.0%。

四、文化事业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1400万元,共签定技术合同280个,合同成交金额9226.06亿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20项。启动实施科技攻关项目7个。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有5个省级工程技术(技术开发)研究中心,4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和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4%,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4%;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60.0%。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7个,报业3种;全市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95.4%;广播综合覆盖人口512.25万人;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5.6%;电视综合覆盖人口513.78万人,比上年增加7.22万人。

卫生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7个,床位数1.09万张。中医院9个,门诊部6个,专科防治所(站)23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166个。年末全市卫生工作人员1.58万人。全市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536人,注册护士31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