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2月9日 2006年,岳阳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强力推进“民本岳阳”九项工程,突出发展现代工业、现代航运物流业、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全市经济呈现增长加快、效益提升、运行平稳、后劲增强的势态。经济结构显著优化,招商引资来势强劲,城乡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逐步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实现了第“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发展态势 经济增速持续走高。2006年,全市完成GDP7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创近9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8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50.99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99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 14340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为18.4:47.8:33.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1.4和0.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技术结构逐步提升。2006年,全市高新工业企业84家,实现增加值52.83亿元,增长35.4%,实现销售收入180.31亿元,增长57.0%,高新技术产品利税17.82亿元,增长29.5%,利润总额11.23亿元,增长25.3%。高新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2%,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67.33亿元,增长17.8%,占全市GDP的50.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69.79亿元,增长26.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3.3%;完成税收16.74亿元,增长19.5%,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3.9%。全市城乡个体工商企业78655户,实现营业收入39.99亿元;城乡私营企业6467户,实现营业收入43.28亿元。国企改革完成40家,其中工业20家,市直商业20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直及中央省属单位经济实现增加值183.60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5.0%,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区街经济(楼区、云溪、君山、经济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实现增加值160.74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22.0%,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6县市、屈原区)实现增加值389.5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53.0%,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财税结构质量提高。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17.4%,其中税收收入16.86亿元,增长20.5%,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58.6%,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中,国税收入24.54亿元,增长24.2%,地税收入12.23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6.7%。财政总支出60.49亿元,增长25.4%。 景气指数处于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指数一季度 123.93,二季度132.57 ,三季度 132.9,四季度140.55。企业家信心指数一季度136.76,二季度138.67 ,三季度 13403,四季度144.81。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2.3,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102.0,其中城市101.3,农村102.7。 二、三次产业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17.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结构比例为46.3:2.7:35.9:15.1。粮食、生猪、水产品仍然是三大主导产品。全市种植业总产值99.86亿元,增长4.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09.97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1.2%,粮食总产量304.15万吨,增长2.4%;油料播种面积87.88千公顷,增长4.5%,油料总产量14.12万吨,增长10.1%;棉花播种面积32.35千公顷,下降1.7%,棉花产量4.83万吨,增长5.3%;甘蔗播种面积1.63千公顷,产量9.99万吨,分别下降4.7%、5.8%;蔬菜播种面积92.89千公顷,产量48.93万吨,分别下降0.3%和增长2.0%;瓜果类播种面积14.04千公顷,总产量48.93万吨,增长6.6%。 全市牧业总产值77.47亿元,增长2.1%。其中出栏肉猪827.76万头,增长1.5%;出栏牛19.12万头 ,增长19.5%;出栏羊48.55万头,增长2.9%;肉类总产量63.63万吨,增长1.9%;禽蛋产量7.44万吨,下降2.8%。 全年实现渔业总产值32.58亿元,增长16.5%,水产品总产量40.42万吨,增长11.6%,淡水养殖面积77.71千公顷,增长2.6%。 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5.85亿元,在第一产业结构中占比不大,但从大林业范围统计,全年实现生态综合林业经济总产值60.3亿元,其中营林、林产品及竹木采伐产值8.5亿元,林业采掘、制造业产值49.40亿元,森林旅游及服务业产值2.4亿元。全市5大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00万元,五尖山升级为国家级AAA景区;林纸一体化进程加快,年内新建速生丰产林基地15.4万亩;全年共引进各类林业开发建设项目20多个,到位资金2.95亿元。 农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2006年,全市水稻优质率达到72.0%,棉花优质率92.0%,瓜果蔬菜优质率达到90.0%以上,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达到58.4%以上,出栏生猪优质率达到79.3%;无公害农产品总认定面积达32万亩。 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提高。全市新增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3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51家,总数达到110家。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20亿元,实现增加值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1%。农民专业合作协会(组织)由去年的173家发展到253家,社(会)员达9.33万人,今年新增2.93万人。 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工业强势发展。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拉动GDP增长6.7个百分点;全市81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1.10亿元,增长 17.4%,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一是县市区经济增量大。市直及中央省属规模工业增加值123.83亿元,增长6.0%,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5.7%;12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增长29.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54.45%,提高5.41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园区来势好。全市6大工业园区增加值42.89亿元,增长43.9%,其中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9.27亿元,增长223.9%。三是非公经济增长快。全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增加值115.77亿元,增长35.1%。四是优势产业走势强。按产值绝对额排序,依次形成石油(59亿)、化工(56亿)、食品(52亿)、造纸(15亿)、纺织(14亿)、矿产建材(14亿)、机械(14亿)、电力(12亿)、废旧回收(11亿)、生物医药(5亿)等十大规模工业优势产业。五是经济效益有较大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4.14%,提高26.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3.31万元,增长24.6%,实现利税25.41亿元,下降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