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岳阳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体育场地51个,其中体育场28个,体育馆9座,参加全省比赛获奖81人次。

五、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06年期末总人口为540.2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

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6元,比上年增加74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76元,比上年增加263元。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45元,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7%。其中人均食品支出增长3.0%,衣着支出增长6.7%,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增长15.4%,杂货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15.4%,教育文化支出增长8.3%,,保健医疗支出增长20.7%;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32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304元,增长2.0%,扣除价格因素,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增幅较大的有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3.2%,交通、通信支出增长19.5%,衣着类支出增长1.9%,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10.3%,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增长19.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0%,下降3.8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农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7.1台,电话机73.7台,移动电话78.3台;使用沼气的农户达到16.0%;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9.89平方米,增加0.35平方米。

全市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8.49亿元,比上年年末增长15.6%。

六、社会事业

分配公平机制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向“4050”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倾斜的就业制度,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力度,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费用得到保障。由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和建设新农村政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全市100个示范村在部门单位的帮助支持下,已硬化村级公路220多公里,疏浚渠道416公里,修建机埠涵闸350多处,有8311户完成了清洁工程,8164户完成了三改,6901户新建了沼气池。

就业机制向弱势群体倾斜。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4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3.5万人,其中安排“4050”人员1.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9.01万人,分别达到省八件实事规定目标的114.3%、116.2%、115.7%、120.2%。城镇居民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97,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6。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9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1%。

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42万人,均完成省八件实事规定目标;启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2.21万人和26.13万人;生育保险覆盖率56.3%;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8.01万人。城镇低保标准月人均180元。

社会福利救济全面推进。2006年,全市民政事业费用实际支出2.67亿元。其中抚恤事业费8128.5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344.8万元;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费3309.6万元,其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救济费290.1万元,五保户救济费1682.3万元;社会福利费414.6万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费1805.7万元。

社会秩序管理进一步人性化。2006年,律师事务所29个,律师人员253个;公证处1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4006个,调解纠纷数5.31万起。交通事故发生546起,下降44.5%,火灾发生324起,下降11.0%;刑事案件立案数1.36万件,下降4.6%,抓获违法犯罪人数0.8万人,下降22.6%。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问题:经济增长比较粗放、高能耗产业偏大、招商引资结构不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与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朝“又好又快”的方向转变。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岳阳市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