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投资重点继续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倾斜,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所增加。分行业投资情况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12。45亿元,增长79。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19亿元,增长42。35%,制造业投资7。42亿元,增长36。5%,城市广场,绿地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市实施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列入重点工程项目2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个,计划投资29。24亿元,实际完成25。15亿元,为年计划的87%。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城乡电网改造新增输电线路51。3公里;新建仓库增容2500万公斤;新建宾馆客房126间;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竣工达产,新增固体碱生产能力1000吨;新增电力电缆生产能力1。8万公里。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衡增长,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3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9。58亿吨公里,增长0。16%。其中公路运输17。49亿吨公里,增长4。8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6。78亿人公里,增长2。81%。其中公路运输26。67亿人公里,增长2。88%。

国内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8。38亿元,增长8。7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1。96亿元,增长8。36%。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增长8。47%;餐饮业增长24。12%;其它行业增长5。46%。

生产资料市场交易趋活,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2%。

集市贸易交易平衡。登高集市贸易成交额107。65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1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了近十年来最缓慢的增长。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市对外贸易出现了近十年来最缓慢的增长。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市对外贸易逆势而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外贸进出口总值(海关数)9357万美元,增长36。8%。其中出口6519万美元,进口2838万美元,分别增长55。3%和7。5%。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新增5家。出口的市场结构呈现由港台,东盟地区和国家扩大到北美国家;由落后和不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及地区出口的外贸新格局。出口商品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由传统的资源型产品出口向机电等制造业产品出口,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9。4%;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增长121。5%。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980万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劳务出口等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金融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健运行,金融机构效益好转。金融机构存贷双增,年末存款余额298。8亿元,比年初净增39。2亿元,增长15。1%,其中居民储蓄237。04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年末贷款余额205。5亿元,净增15。7亿元,增长8。3%。贷款的投向集中在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现金净回笼24。9亿元,与上年持平。金融机构效益有所好转,国有盈利530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保费收入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5%,其中财产险收入1。37亿元,寿险收入3。21亿元,分别增长18。1%和3。55%。支付种类赔偿给付1。08亿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6695万元,寿险给付4148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在改革和调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2。6万人,增长6。05%。其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5万人,增长27。3%;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76万人,下降3。8%;普通高中7。09万人,初中34。97万人,分别增长20。4%和1。98%;小学在校学生60。06万人,下降15。2%。各类成人教育,特种教育,岗位技能培训都得到发展。”两基”教育的成得到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率分别达到99。3%和41。2%。素质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

科技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促进经济增长。科研机构,队伍稳定。年末拥有种类科研机构125个,各类科研技术人员142万人,其中自然科研人员51万人,社会人文科研人员9。2万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8。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万人。

科技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组织科技创新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5项;市级59项,项目完成率95%。申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12项;省级科技计划30项,争取省高新技术引导项目8项。有10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科技计划;有5项获国家级火炬计划。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23件,授权115件,分别增加2。76%和1。2%。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1。5亿元,实现利税6500万元,分别增长20。3%和15。2%。

文体,卫生和体育

全市文化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新成就。年底全市拥有种类文化事业机构266个,其中艺术类23个;图书类11个,群文类214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40万册。兴建博物馆1个,即将投入使用。中短波广播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4。9%,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4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0。5万户。

文艺创作又有佳品。轻音乐剧《假如今生再来》,歌曲《乡下有好酒》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伤口奖;参加全国”蒲公英奖”少儿音乐大赛获金奖1个,省级金奖1个,银奖4个;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获金奖6件;银奖11件;铜奖29件,国家金奖1件,银奖2件;铜奖5件。创作的小品《桥》,《今又中秋》,《皮蛋王选妻》参加全省汇演,分别获得金,银奖,《今又中秋》参加全国”群星奖”大赛得金奖。

群文活动精彩纷呈。全市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组织的”跨越新世纪”心连心艺术团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农村,集镇,部队,厂矿演出10多场,受到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举办的”四上门”服务艺术团赴各县市区农村慰问演出5场,把温暖送到农民心中。2001年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科技之光”大型文艺晚会,气势宏伟,制作精致,深受各界好评;第二届南岳寿文化节别具一格,创造6个世界吉尼斯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