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和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8.43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后同),比上年增长9.4%,增幅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0.35亿元;第二产业149.65亿元;第三产业158.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1.4%和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8.2:35.3:36.5调整到26.4:35.8:37.8,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同时,一产业占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速加快。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2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指导和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社区建设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途径使3.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374.86万人,比上年增加5.1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6.5万人,比上年减少1.4%,二产业从业人员67.96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13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5.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市场物价平稳,服务项目、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水平比上年分别上升1.8和2.5个百分点,食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基本维持上年价格水平,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讯、居住消费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4.1、2.0和0.8个百分点。

财政税收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全市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优化财政、税收结构,保持了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9.3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7.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1亿元,增长5.39%;上划中央两税3.84亿元,增长22.06%。财政结构不断优化,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中,较大幅度地取消了或者减少了部分收费项目和税外负担,使财政收入中费、税比重发生变化,其中工商税收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3.97亿元,增长12.7%,其中国税收入7.85亿元,增长10.1%;地税收入6.12亿元,增长16.21%,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益水平提升。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据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17亿元,增长26.8%;实现利税8.29亿元,增长27.3%;企业亏损面下降6.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2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上升9.3个百分点。商贸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生产、销售稳步增长,据税务部门对税收分类统计,三资企业上交税金增长19.2%;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增长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中小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生产、生活存在一定困难;公共财政创新、增收能力有待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总产值78.89亿元,增长1.8%;林业4.95亿元,牧业69.45亿元,渔业12.59亿元,分别增长4.7%、3.8%和5.1%。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加,传统农作因播种面积减少和连续遭受洪涝灾害影响,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87.68万吨,减少30.8万吨,下降9.67%;棉花1.43万吨,下降26.3%;油料16.18万吨,下降0.25%。蔬菜252万吨,增长15.3%;烤烟1.59万吨,增长60.61%;瓜果53.48万吨,增长13.88%,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特种养殖产量增加,传统的生猪饲养受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影响产量略有下降。全年出栏生猪出栏819.9万头,比上年减少5.45万头,下降0.67%;出笼家禽7200万羽,增长16.55%;山羊出栏42.3万只,增长31.41%;肉类总产量66.26万吨,增长3.16%,水产品产量20.45万吨,增长5.36%。湘黄鸡、良种山羊、三杂猪、名特水产等特种养殖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002年,全市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农业结构的调整。领导干部层层办点,以点带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各级加大了对农村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的力度,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经济初现,打造了一批优质品牌,在全省农博会上,“映武”牌黄花菜、“麒麟”牌香芋、“京湘”牌藤茶、“金雁”牌优质米等10个品牌获金奖,21个产品获银奖,60个产品获铜奖。

林业生产发展势头较好。全市加大紫色页岩山区的改造并取得国际粮农组织的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芦竹、龙须草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万亩,更新林地1.13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6.1%。退耕还林30万亩,促进了农业生态条件的改善。

农村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革、发展,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2002年末,全市乡镇企业已达11.35万户,从业人员89.99万人,实现增加值18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40.84%,上交税金6.95亿元,增长16.3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随着各级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170.3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65万千瓦,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千公顷;农村自来水受益村437个,新增51个;通汽车的村4707个,新增50个;通电话的村4045个,新增352个,其他水利、电力、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农村社会稳定。2002年全市各级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村村实行村务公开,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销售、效益快速增长。在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全市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销售保持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9.48亿元,增长17.5%,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分别增长15.5%和20.02%,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商投资企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59.56亿元,增长16.6%,产销率达到99.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其中啤酒5.91万吨,增长47.52%;钢材43.43万吨,增长12.59%;变压器928.77万千伏安,增长52.26%;灯泡9143万只,增长69.57%;原煤、原盐、日用陶瓷、农用化肥、电力电缆、改装汽车等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