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新世纪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

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快1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07。98亿元;二产业136。54亿元;三产业141。88亿元,分别增长3。5%,118%和12。3%。

市场物价平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2。5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0。8个百分点。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仪器类下降0。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衣着类上升2。4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4个百分点;居住上升0。1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0。3万人,增加1。5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各级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多种途径使1。6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财政税收完成良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3亿元,比上年增长9。03%,其中上划两税4。2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8。5%。财政收入结构有所改善,工商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8。8%,可用财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9。0%。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2亿元,整体扭亏为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0。69亿元,亏损额减少33。82%,扭亏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3。9,比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商贸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营业额(产值),效益都实现了同步增长。三资企业上交税金增长72。5%;个体经济上交税金增长26。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较大;企业技术创新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弱,部分中小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秩序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

农业

农村经济平衡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6。97亿元,增长3。44%,其中种植业产值73。04亿元,增长2。78%;林业产值4。58亿元,牧业产值76。6亿元,渔业产值12。75亿元,分别增长5。39%,3。14%和6。94%。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在增加资金,住处技术投入的基础上,层层办点,以点带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区域性特色农业成效显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6。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量弱有减少,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量318。48万吨,减少2。67%。调减传统粮食种植面积11。49万亩,扩大优质稻面积22。39万亩,优质稻产量增加9。82万吨,增长16。42%。

畜牧水产生产稳定。全市加强生猪品改工作,生猪价格回升,农民养猪积极性提高,生猪生产平衡发展,牛,羊和家禽生产以及特种养殖发展加快,全年肉类产量64。23万吨,增长1。02%。水产品产量19。41万吨,增长5。32%。

林业生产平衡。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都有较好的收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166。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4%;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千公顷;农用电网改造取得新的进展。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1。03亿元,增长16。3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64%,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1。9%,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22。73%和37。3%。产销衔接状况继续好转,产品产销率达到100。1%,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2。3%。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汽车配件,输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精细化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深度及企业规模扩大,创出了一批优质品牌产品,成为工业增长的新亮点;一批挂靠上市公司的企业脱胎换骨,产品档次,质量,市场销路,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分行业来看,煤炭待业关井压产成果显现,煤炭价格出现回升趋势,企业效益好转,亏损大幅减少;冶金行业总是控制取得积极进展,待业利润增长较快;机械待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纺织待业经过前几年调整,生产逐步摆脱困境;建材待业受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

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深化。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制工作稳步推进,通过改组,联合,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

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78家。实现利润5100万元,税金1。5亿元,分别增长16。5%和12。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8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6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28%和3。42%,商品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势头。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它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72亿元,增长7。4%。如果不含跨区项目,实际完成投资84。46亿元,增长17。1%。在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4。36亿元,增长12。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1。62亿元,增长2。96%;集体单位投资9。74亿元,下降5。3%。从投资用途来看:基本建设投资31。26亿元,增长2。8%;更新改造投资15。74亿元,增长13。81%;房地产开发投资7。24亿元,增长87。1%;其他投资1。87亿元,与上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