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真抓实干,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干旱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诸多方面的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4.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幅比上年快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05.13亿元,增长3.1%;二产业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13.7%;三产业增加值184.15亿元,增长11.2%。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二、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农业的比重下降。2003年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9%和41.4%,分别上升1.37和0.65个百分点,一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5.6%下降到23.7%,下降了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上升,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0.78%,比上年提高了3.6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总量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来势看好。据对全市12.07万户乡镇民营企业统计,实现增加值184.21亿元,增长10.81%,其中上规模的工业企业329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02%。据测算,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上升,投资环境、投资领域得到改善和拓宽,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46.76亿元,占社会投资总额的37.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品种、品质和布局,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幅射功能和延伸产业链;工业方面坚持以推进工业化为契机,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加大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工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利润4.13亿元,增长144.4%,实现利税11.86亿元,增长46.96%;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39%,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2.7%(其中粮食上涨1.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5.7%;鲜菜上涨18%;蛋、水产品分别下降4.1%和7.8%),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0.9%和1.8%;交通和通讯下降6.6%;居住上涨7.8%。在生产资料价格中,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2.59%和3.8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6%。城市商品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97%。 财政收入良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1.45亿元,增长11.0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93亿元,增长11.38%;上划中央“两税”4.42亿元,增长15.39%。 就业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万人,增长1.6%,其中在岗职工43.5万人,增长4.3%,通过各种途径使2.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投入相对偏少,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国有企业改制难度较大,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少数行业市场秩序较乱,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22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75.29亿元,增长2.6%;林业6.15亿元,增长5.5%;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为71.8亿元和12.6亿元,增长3.8%和3.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61.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16千公顷;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72.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83千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5.95千公顷,增加3.33千公顷,其中优质棉花种植面积10.87千公顷,增加13.23%;优质油料111.34千公顷,增加4.96%,烤烟7.7千公顷,增加0.6%。 受调减种植面积和严重干旱影响,粮食有所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74万吨,比上年减少4.8%,其中夏粮0.98万吨,减少18.6%;早稻90.9万吨,减少2.84%;秋粮129.2万吨,减少12.54%。 棉花、油料、烟叶、蔬菜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棉花产量1.44万吨,增长0.7%;油料16.62万吨,增长2.72%;烟叶1.6万吨,增长0.21%,蔬菜249.82万吨,增长1.3%。 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6.8万吨,比上年增长0.74%;水产品产量20.95万吨,增长2.45%。 林业生产取得新的进展。当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7千公顷,封山育林12千公顷;中幼林抚育20千公顷。全市拥有林地面积633.3千公顷,林木积蓄量10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21.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1.97亿元,增长11.3%;集体企业12.1亿元,增长19.98%;股份制企业8.04亿元,增长22.68%。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20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7%,产销率达到99.04%。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为99.4%;集体企业为99.02%;股份制企业为97.2%。其中轻工产品产销率为98.7%;重工产品为99.15%。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据对全市4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实现销售收入208.36亿元,增长14.3%;销售利润20.76亿元,增长32.48%;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9.96%,比上年高1.36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实现利润4.13亿元,增长1.44倍;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下降14.2%和11.6%。 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原煤488.12万吨,增长33.03%;发电量38.38亿千瓦时,增长27.6%;水泥150万吨,增长26.4%;变压器1594万千伏安,增长71.6%;通讯电缆、电力电缆分别增长24.85%和14.5%,有色金属、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轻纺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