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扎实工作,把握机遇,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呈现加速、提质的良好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0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94.75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210.46亿元,增长9.6%。

市场价格涨幅在调控范围之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4%(粮食上涨16.2%,肉禽及制品上涨16.4%);烟酒及用品持平;衣着上涨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4%;居住上涨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1.4%、1.1%和0.9%。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升2.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8.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14.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升6.5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3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87.1万人,增加6.4万人。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安排下岗人员就业人员5.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4%。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29亿元,增长15.78%;上划中央“两税”5.86亿元,增长32.51%;上划所得税2.83亿元,增长35.27%。全市财政总支出为38.57亿元,增长19.0%。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继续做大做强做优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力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6%,提高3.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上升了4.3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2.26亿元,占GDP总量的59.5%,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规模继续扩大,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民间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全市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1.8%,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43.1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76.71%,亏损企业亏损减少28.71%,实现利税增长47.22%,综合效益指数提高了34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的提高促进了财政税收的增长,全年税收总额达到21.52亿元,增长34.2%,其中工商税收增长26.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投资总量偏小,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工业企业的改制难度较大,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煤、电、油、运等“瓶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

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村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注“三农”问题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00.28亿元,增长8.5%;林业6.6亿元,增长3.7%;牧业96.72亿元,增长4.3%;渔业13.65亿元,增长6.6%。

主要农产品产量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30.6万吨,比上年增加56.7万吨,增长4.54%,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下滑的局面。油料17.61万吨,增长6%;棉花1.75万吨,增长21.59%;粮料9.82万吨,增长1.4%;烤烟1.63万吨,增长2.1%;水果54.57万吨,增长3.87%;蔬菜268.27万吨,增长7.39%。

畜牧、水产平稳发展。虽然遭遇禽流感影响,对全市养殖业带来冲击,仍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出栏肉猪840.53万头,增长4。.31%;出笼家禽7850.6万羽,增长4.05%。肉类总产量达到70.5万吨,增长5.6%。其中牛肉产量1.02万吨,增长32.86%;羊肉0.82万吨,增长15.51%。水产品产量达到21.97万吨,增长4.9%。

林业生产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48.8万亩,其中改造紫色页岩11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面积48万亩,油茶垦复38万亩,楠竹修垦2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8.3万亩。在着力培植森林资源的同时,强力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为打造山川秀美的新衡阳奠定了基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89.81亿元,增长26.0%,其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增加值46.79亿元,增长26.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6.14亿元,增长26.1%;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55.6%;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增长27.4%。轻工业增加值20.06亿元,增长17.1%;重工业增加值69.75亿元,增长28.9%。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0.95%,比上年高1.9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和出****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7.7%和64.5%。

能源和原材料及电力配套设备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原煤717.3万吨,增长32.6%;发电量62.4亿千瓦小时,增长74.7%;钢材59.32万吨,增长32.6%;变压器2060万千伏安,增长36.8%,电力电缆7753公里,增长78.5%。

建筑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建筑资质三级及三级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1.6亿元,增长28.0%。

国企改制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进一步加大国企改制的力度,完善改制政策,突出改制重点,实行整体推进,取得新的进展。在市直357家国有、集体、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中,有148家批复立项,占41.5%,盘活存量资产近40亿元,依法处置债务5亿元,安置分流职工近6万人。其中已通过检查验收的59家,共引进资金3.4亿元,返聘职工1.1万人。通过招商引资,目前已有31户外资企业参与我市国企改制,合同引进外资21.4亿元,实际到位2.85亿元;有48家民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吸纳民营资本8.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全市继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城镇以上投资93.64亿元,增长28.25%;农村投资43.41亿元,增长15.18%。在城镇以上投资完成额中,国有投资52.32亿元,增长27.4%,城镇集体投资2.21亿元,增长100.9%;城镇个体投资9.56亿元,增长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