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经济发展加速提质。初步测算,全市GDP总量59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提高0.7个百分点,为近9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49.71亿元,增长5.9%;二产业增加值227.35亿元,增长16.9%;三产业增加值213.08亿元,增长9.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88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4:38.5:36.1。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情况下,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1.64亿元,比上年净增5.66亿元,增长21.77%,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5.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199.9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3.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129.46元,增长25.3%。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3%。随着新五丰集团、唐人神集团、巨东勤业集团等入驻衡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目前现有国、省、市级龙头企业52家,初步形成粮食、家禽、黄花菜、油类、席草五大产业链,带动基地150万亩,带动农户45万户。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4万人,劳务总收入83.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和12.3%。全市城镇化率为33.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县域GDP4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占全市GDP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5%,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迅速成长,全市实施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带动民营经济,以民营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用地、能源、融资等突出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年民营经济实现GDP3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市GDP的54.3%。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增长,全年完成城镇以上投资65.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比全市高15.8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全面完成。经省政府组织的考核验收,全市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省下达的23项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衡阳具体情况,增加了改造52条背街小巷、完成城西污水处理厂50%的工程量,建设300栋爱民房3项工作任务,共26项指标任务全面圆满完成。其中完成通乡公路路面工程202公里;通村公路396公里,分别为目标任务的184%和151%,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8.5万平方米,为年度任务的170%,改扩建敬老院30所,兴建300栋爱民房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增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200人已按期入住,52条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工,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7987万元,占全部计划投资的50.2%。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396万人,增加8.8万人,其中年内城镇新增就业5.11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与上年基本持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9,其中食品类指数104,比上年涨幅回落4.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9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7.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8.3。

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全市通过创建“平安衡阳”活动,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规范各级行政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和惠农政策的实施成效显著,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据抽样调查,2005年全市农民比上年减负达1.25亿元,人均22元;全年由财政拨付种粮补贴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9%,各种减负、补贴及免交农业税,使农民人均增收达60元,其中税费减免受益45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衡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门类比较齐全,但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改组织改制难度较大,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作为农业大市中,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资金、能源等瓶颈制约因素比较突出。

二、农业

农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0.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种植业78.49亿元,增长4.4%;林业6.25亿元,增长10.8%;牧业51.66亿元,增长6.0%;渔业12.21亿元,增长14.8%;农林牧渔服务业1.88亿元,增长1.9%。农林牧渔增加值的比例为52.2:4.2:34.3:8.1,虽然总体结构与上年基本相同,但内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93万公顷,增长1.96%,其中优质稻面积22.7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76%,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优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中油料作物面积增长5.61%,烤烟面积增长35.9%。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全市粮食总产量335.78万吨,比上年增长5.2万吨,增长1.57%;油料、水果、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稳定增产,特种产品烤烟、药材等保持较快增长。

畜牧水产稳定增长,特色产业向做大、做优、做专发展。全年出栏肉猪874.48万头,增长4.0%;出栏牛11.79万头,增长15.7%;出栏羊52.82万头;出笼家禽8265.4万羽,禽蛋产品18.19万吨,分别增长5.3%和11.7%;水产产量23.07万吨,增长5.0%。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3.09万吨,增长3.7%。

养殖业是衡阳的支柱产业。2005年,全市安排扶持资金1300万元,重点扶持了18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和8个生猪产业化建设项目。全年共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684个,成员户达4.96万户,带动农户18.64万户,占全市农户数的12%。养殖业逐步向专业乡、村集中,成片发展,目前规模养殖户发展到34.28万户,形成生猪养殖小区38个。

农村的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共安排财政支农支出2.93亿元,比上年增长7.24%;金融加大了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全市新增农业贷款5.28亿元,比年初增长14.91%;加强了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农村饮用水、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了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在中的具体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