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电信业务量11.97亿元,邮政18.5亿元,分别增长43.3%、26.7%,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1.1万户,移动用户达86.84万户,分别增长3.1%和17.4%,电话普及率达到26.1%。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双增。2005年末,全市各金融机构(本币)存款余额560.5亿元,比上年末净增78.9亿元,增长16.4%,其中企业存款73.63亿元,增长6.2%,居民储蓄存款441.53亿元,净增64.88亿元,增长17.23%。各项贷款余额280.8亿元,比年初净增35.14亿元,增长14.3%。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2.74亿元,增长7.84%,其中新增农业短期贷款5.28亿元,增长14.91%。中长期贷款21.38亿元,比年初增长27.37%。 金融业务发展较快。全市金融机构签发银行承兑汇票33.6亿元,增长15.4%,贴现54.8亿元,增长59%。金融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银企关系进一步加强,信用度提高。全市有78家企业和银行签订了83个项目、120亿元的贷款意向合同,其中落实的项目有52个,资金到位率达到44%。 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长。全年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精细化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输变电成套设备、高压锅炉管材、汽车配件等支柱工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市级保险公司13家,子公司36个,营业服务部156个,保险从业人员8000人。全年保费收入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寿险收入7.06亿元,比上年减少5.6%,财产险收入2.59亿元,增长14.2%。各种赔款和给付2.46亿元,增长8.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突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进展顺利,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年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5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国家星火计划5项。实施省科技计划55项,市本级科技项目208项。全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08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3.5亿元,一批科技项目研发取得重大突破,1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亚新科南岳有限公司、金隆中科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公司等10家企业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衡钢集团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成功研发HS系列经济型油井管、泄压射孔枪管、J55、N80-1套管,拓展了钢管深加工领域,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特变电工研发的变压器综合在线检测系统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6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6.7亿元,增长27.6%。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全市各类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依靠科技推广应用,独具特色。其中耒阳市“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早稻示范面积1200亩,良种覆盖率100%,技术应用率90%;衡南县重点推广应用烟叶优质适产栽培调剂技术,生产的烟叶各种指标达到了国优标准。 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涌现。全市申报各类专利申请量341件,授权专利121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生巩固率达到99.6%,初中生巩固率97.2%;小学辍学率为0.97%,初中辍学率为2.98%;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9.2%和76%。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全市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环境,各类高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都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教育投入增加,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投入1.47亿元,新建、改建校舍35.78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25.22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3个,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9.6%,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有线电视用户35万户。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年内市群艺馆、雁峰影剧院改造基本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雁峰影剧院改造工程正式对外营业,成为湖南地区首家演艺吧──路易十三酒吧。市新图书馆、衡阳大剧院、湘江风光带文化长墙完成选址、勘察、设计、可行性研究,开工在即。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全市获得全国性奖项3个;省级金奖8个;少儿舞蹈《丫丫剁竦椒》获全国舞蹈大赛“小荷花”杯金奖;舞蹈《瑶妹洗月》、《老俏妹》参加文化部及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第四届“四进社区”文艺节目展演分获银奖和铜奖;舞蹈音乐《七彩阳光》参加中国澳门(香港)“金莲花”奖艺术大赛获最高奖──大金奖;在第五届“三湘蒲公英奖”大赛中,5件作品参赛,获三金二铜,位居全省前列。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已基本上实现了5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向各县市乡村延伸,衡南县完成了县到乡镇的联网,实现了县乡一张网,联通17个村级小片网,开通了22个村的有线电视信号;常宁市对一些光缆传输难以到达的人稀、边远农村,采用建立小片网和地面卫星接收方式,发展用户1100多户,解决了边远山区群众看不好电视的问题。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200个,卫生技术人员2.5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5万人,注册护士0.94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1.67万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2005年全市加强了对重点传染病、艾滋病、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力度,调整充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队伍,继续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监测和报告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等,确保了全市无重大传染疾病和重大疫情的发生。但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体育事业不断发,竞技体育在全省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人口722.61万人,比上年净增3.6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4.24万人,增加17.1万人,增长7.5%;乡村人口478.37万人,减少13.54万人,下降2.75%。全年出生人口8.38万人,出生率达11.66‰;死亡4.77万人,死亡率为6.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0元,比上年增加532元,增长6.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8%,其中工薪收入5935元,增加172元;经营净收入248元,增加21元;转移性收入2513元,增加300元;财产性收入47元,减少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33元,比上年增加368元,增长10.6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1501元。增加160元,家庭经营收入2204元,增加47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85元,增长2.76%,其中食品支出2406元,增长0.8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9%,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的主要是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教育,分别比上年增长20.04%、50%和11.15%,医疗保健、居住及交通通信等支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818元,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1503元,恩格尔系数为53.3%。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电话等耐用消费品数量进一步上升。人均住房面达到42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