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3月5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衡阳,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发展加速提质。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6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快0.8个百分点,比全省增长速度快0.2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58.1亿元,增长3.7%;二产业增加值272.06亿元,增长16.9%;三产业增加值241.91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057元,增长11.5%。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3.56亿元,增长22%,实现利税30.55亿元,增长28.5%。全市税收收入达到36.73亿元,增长31.07%。据快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40.03亿元,增长2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03亿元,增长24.6%。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4:38.5:36.1调整为23.5:40.5:36.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6.7%,比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82.5亿元,占GDP56.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非国有经济投资125.15亿元,增长39.8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4%,招商引资、民间融资的能力增强。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2%提高到5.96%,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全市城市化率37.0%,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县域经济增加值525.43亿元,增长11.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增强。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末,全市就业劳动力391万人,本年新增就业人员6.17万人,增长6.4%,其中城镇新增5.82万人,增长7.8%。下岗职工再就业4.62万人,增长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2006年,消费品价格走势先抑后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9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四季度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影响,同季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9%;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29%。全年农产品价格上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0%。

为民办8件实事全面和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为民办8件实事23个考核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增加的背街小巷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爱民房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和超额完成。其中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23.4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54.3%;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1513.3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159.3%;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4.07万平方米,为目标任务的123%;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人数2.2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0.4%;改扩建乡镇卫生院86所,扩建敬老院24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户818人;城市背街小巷改造36条。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升级的难度较大;劳动力资源和需求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困难弱势群体、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仍有一定的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值251.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种植业115.88亿元,林业7.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7.4%;牧业106.43亿元,渔业17.36亿元,分别增长3.9%和5.2%。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42.4千公顷,增加0.58%,其中优质稻238千公顷,增长4.69%;棉花种植面积12千公顷,增加1.9%;油料123.3千公顷,增长4%;蔬菜100.8千公顷,增长2.5%。受强台风“碧利斯”和多次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全市185.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93.3千公顷农作物绝收,粮食产量有所减产,粮食总产量326.54万吨,减产2.75%,其中稻谷300.9万吨,减产3.03%;出栏肉猪893.64万头,增长2.2%;出笼家禽8730万羽,增长5.6%;水产品23.99万吨,增长4.0%。

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市直接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成品油价格改革综合补贴1.49亿元;争取粮食风险基金、产粮大县奖励金、粮食直补资金1.66亿元,用于7个产粮大县的种粮奖励和粮食保护价收购;拨付退耕还林、上级建设资金、农土资金、国土整理等资金1.22亿元,整治粮食生产基地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争取上级救灾资金1.1亿元,用于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2006年,全市共投入6亿元财政性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投入4.34亿元建设通乡公路、通达公路、通畅公路;投入2019万元,修建了42个乡镇客运站,新建了9598口农村沼气池和68处农村引用水工程。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2995万元,重点扶持了怡绿茶业、绿海米业、湘竹木业、金鹏草席等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年末实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58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省级9家,国家级1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6.8亿元,实现利润34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3%和18.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46.74亿元,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9亿元,增长23.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1.33亿元,增长19.21%;股份制经济88.84亿元,增长33.28%。重点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76.43亿元,增长3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2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27.39亿元,增长28.9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68亿元,增长42.8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66亿元,增长28.82%;输变电设备制造业10.9亿元,增长40.3%;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6.8亿元,增长16.3%。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全市原煤产量892.8万吨,增长11.53%;钢材91.09万吨,增长30.17%;十种有色金属8.34万吨,增长29.37%;变压器3469万千伏安,增长22.36%;原盐、饮料酒、发电量、水泥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