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稳步提高,经营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5.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实现盈利4.3亿元,增长82.2%。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7%。其中寿险收入9.57亿元,增长20.5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22亿元,增长20.9%;财产险收入2.75亿元,增长15.3%。各项培付支出3.28亿元,增长24.6%。其中财产险陪款2.03亿元,增长34.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和科研单位135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5万人;农业技术人员0.38万人;其中国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7万人。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8亿元。

科技项目实施有新突破。全年完成国、省科技计划立项共48项,超额完成23项。其中列入国家科技计划15项;列入省计划33项。安排市科技计划项目212项。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项。

科技自主创新有新起色。全市有11家企业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14家通过了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验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特变电工公司申请专利86项,专题授权63项,获优秀专利奖1项。衡钢集团成功研发HS系列经济型油井管、泄压射孔枪管、J55、N80-1套管技术项目39项,开发新产品2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146项、亚新科、北方光电、衡阳电缆、水口山、中钢重机、农科所、蔬菜研究所等单位都涌现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全年专利申请量447件,授权专利112件。签订技术合同130项,合同成交金额1.01亿元。

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提高0.2个百分点;在校学生辍学率0.9%,下降0.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7%,上升0.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年招收研究生556人,在校研究生1520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7.9%和61.5%;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71万人,增长4.9%。普通高中招生4.95万人,在校学生达到12.2万人,增长0.9%。初中生在校学生3.16万人,增长1.28%,小学在校学生48.51万人,增长0.48%。

2006年,全市着力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费金额达2910万元,使10多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受益。以落实8件实事为契机,完成了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改造,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达14.07万平方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得到发展。年末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座,纪念馆4个。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文艺创作表演成绩斐然。全市整合组织优秀创作人员创作了《芝麻官打假》、《椅背峰下》、《远山的钟声》等6部戏剧新品。共获全国性金奖2个,省级金奖4个。组织文艺团体参加歌曲、舞蹈、戏曲等各类比赛共获国家、省级金、银、铜奖16个。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功地举办了庆“七一”《歌颂共产党、唱响正气歌》大型歌咏比赛活动,各种广场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文化“三下乡”、“三贴近”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潮迭起,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以影视、戏剧、培训、歌舞、娱乐场所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测算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广播电视较快发展。全市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的进展,全市150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和375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实现了村村通。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06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96个,拥有床位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2.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94万人,注册护士0.64万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拥有乡镇卫生院224家,乡镇卫生技术人员0.67万人,床位0.24万张。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3个县,覆盖农村人口330万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72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保持了全省先进水平,在全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夺得了77.25枚金牌,居全省第三位,衡阳藉围棋九段罗洗河、健美运动员何世剑分别获得了世界冠军;在多哈举行的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衡阳籍运动员夺得2枚金牌、2枚银牌的好成绩。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以“奥运与全民健身同行”为主题,先后举办了“迎奥运”长跑、第十八届中老年篮球赛、蒙牛<城市之间>全国8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等12项全市性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参赛群众达到245万人。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建设占有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基本稳定。2006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展整理复垦实现新增耕地9068亩,建设占用耕地2465亩,连续6年实现占补平衡。全市基本农田稳定在304千公顷。

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全市共取缔“小煤窑”、“小采矿”企业50多家。对矿产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滥采乱挖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6年,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7.99%;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45天;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都控制在标准之内。市城区工业废水排放量2381万吨,达标量1968万吨,排放达标率达到82.98%,城市污水处理量达到23.6%。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26.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4%,其中城镇人口268.81万人,乡村人口457.6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0.06%和下降4.33%。其中15-64岁人口512.91万人,占总人口70.6%;65岁以上71.27万人,占总人口的9.8%。全年出生人数8.64万人,出生率为11.95‰;死亡人口4.87万人,死亡率达到6.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70万人。全市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6512人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224人按标准发放扶助金。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41元,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其中工薪收入6377元,增长7.45%,经营净收入419元,增长68.95%,财产性收入208元,增长3.4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元,增长1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2%。其中工资性收入1198元,增长19.8%;家庭经营收入2313元,增长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