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结构,使过快增长的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得到控制,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2.84亿元,增长0.17%,增幅回落1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2.47亿元,增长8.4%,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加大了技改投入的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9.82亿元,增长78.19%,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从产业投入的情况看,重点投资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47.59亿元,增长45%,占城镇以上投资的50.8%,第三产业投资4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47.6%。从投资的行业来看,主要用于能源、冶金、电信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城乡交通路网的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52项,其中续建22项;新开工23项,进入前期准备7项。全年计划投资3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03亿元。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竣工投产或交付使用,耒阳电厂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华菱钢管、特变电工技改完工,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衡阳电信完成新增交换机扩容改造;衡阳移动工程8B、9A无线交换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全市新建和改造通乡公路268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88公里;衡大高速完成土石方总量98%,涵洞、通道、桥梁基础等主要工程全部完工;城市建设再添新的亮点,96条背街小巷改造焕然一新,湘江风光带、东外环线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市97.94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78.33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45.93亿元,增长11.0%;餐饮业29.25亿元,增长24.5%;其它零售1.08亿元,增长7.2%。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4.3亿元,增长18.6%。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5%,其中出口1.37亿美元,增长69.7%。在出口中一般贸易1.33亿美元,增长72.9%,加工贸易增长20.4%。从出口的国家和城区看,香港地区0.45亿美元,增长36.6%,占出口额的32.8%;东南亚国家联盟0.24亿美元,增长61.2%,占17.5%;美国0.19亿美元,增长129.6%,占13.9%;对日本、韩国的出口也有较大增加。进口总额1.06亿美元,增长4倍,加工贸易进口下降54.9%。全年新增自营出口单位13个。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年内成功地举办了“东莞洽谈会”、“湘洽会”两次重点招商活动;成功地举办了耒阳农耕文化节、衡东土菜节和南岳寿文化节,通过节会招商、网上招商、上门招商等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共签订外资合同120项,增长125%,合同外资金额2.4亿美元,增长29.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3亿美元(计算口径有变动),增长0.4%。

对外劳务输出1118人,增长2倍。

七、运输、邮电和旅游

运输、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51.76亿元,增长13.4%。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达31.2亿吨公里,增长15.8%;客运周转量达30.3亿人公里,增长8.3%。邮电业务总量21.65亿元,增长16.5%。全年通信业光缆长度达到5.56万公里,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21万路,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1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1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00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03.3万户,移动用户达96万户。已通固定电话行政村达到85%。

旅游业方兴未艾。全市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设施日益完善,结构明显改善,旅游经济迅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20.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0%;旅游总收入达到24.52亿元,增长11.0%。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星级宾馆增至31家,其中年内新增四星级2家。旅行社增至27家,其中年内新增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涵盖各县市区旅游景点”的一小时旅游经济圈。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全市各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贷款增速放慢,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86.91亿元,较年初增加71.6亿元,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69.31亿元,比年初增长10.1亿元,增长17.06%,居民储蓄存款376.65亿元,比年初增加53.18亿元,增长16.4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78.76亿元,比年初增加19.06亿元,增长7.3%。从贷款投向上看,农业贷款投放增多,全市新增农业贷款4.0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1.5%,增长11.75%,其中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0.1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工业短期贷款明显放慢,全年仅增加838万元,比上年少增1.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速加快,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改贷款新增3.58亿元,增长2.65倍。

全市金融机构在确保金融平稳运行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改善信贷环境,努力降低不良资产,银行效益继续不断提高。

保险业务发展加快。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人身保险8.08亿元,增长11.1%;财产险2.1亿元,增长15.9%。各类赔付支出2.23亿元,比上年下降36.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一是基础教育继续得到巩固。2004年,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落实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双线控流保学责任制,健全政府帮困为主,社会学校帮困为辅的扶贫助学机制,成立教育救助受援捐助中心,免除城市低保户子女杂费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妇女入学的借读费。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7%,升初中比例达到99.09%;初中年辍学率为2.4%;初中升高中比例为72.26%。二是高中以上在校学生规模继续扩大,初中及小学在校学生数呈下降走势。全年在学研究生人数达699人,比上年增加12.5%;普通高校在校学生6.12万人,增长4.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98万人,增长13.5%;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87万人,增长12.5%;初中在校学生37.22万人,减少6.6%;小学校学生48.99万人,减少6.4%。三是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其中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招收新生已超过4万人。21所学校招生人数在2000人以上。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布局,2004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120所,其中中学12所,小学116所。全面接管铁路中小学。五是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投入中小学危改资金近1亿元,改造危房教室达25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8.3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