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衡阳市统计局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是努力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市普通高中73所,在校学生9.6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5.13%,其中省挂牌重点普通高中11所,市级挂牌重点中学17所,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占高中在校学生的54.7%,城区达60%,通过优化、整合,形成了一批优质的教育集团。二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高考考生占全省的9.7%,本科上线人数占全省的11%,录取率为7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三是两基教育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全市正常适龄儿童、少年100%依法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到99.4%,小学、初中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1%和3%以内,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7%;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力度,办学条件了有了很大改善;四是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市拥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6.43万人,比上年增加23.5%。衡阳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完成,秋季招生1600多人。南华大学获得博士授予权,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档次。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8个,科技工作人员14.8万人,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5.5人。实施科技项目12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受理各类专利申请288件,授权专利165件,分别比上年增加10%和6.5%。全年签订各类高新技术合同246项,完成高新技术产值57.6亿元,增长22.04%,创利税5.04亿元,增长9.6%。

十、文化、卫生、体育

2003年,全市文化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取得新的成就。

各类文化事业机构稳定。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85个,其中艺术类22个,图书类11个,群文类220个;公共图书馆11个,各类藏书145万册;博物馆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有线电视用户34.5万人;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0%。

艺术创作表演精品迭出。由我市作家编剧省湘剧团演出的《谭嗣同》获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家园泪》获省艺术节二等奖;雕塑《博浪》、版画《只要主义真》、摄影《阿妈》等5件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国画《追星》、版画《江南三月墟》、《对联》(书法)等3件作品参与第12届全国群星奖的角逐,荣获优秀奖;精心创作的歌曲《海那边》获全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金奖,《乡下有好酒》、《从此是乡亲》、《九洲山歌》获银奖,《哟火火》、《边关情》获铜奖。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市共主办、承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10余场(次),其中《盛世春潮》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远离毒品、关爱未来》电视录播文艺晚会、《公仆颂》颁奖文艺演出等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形式多样,声势宏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各种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毛泽东家史家事展》、《钟增亚书法艺术展》等,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影视、新闻宣传等方面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宏扬主旋律,推出精品力作,衡阳电视台的《衡阳新闻联播》、有线台的《都市报道》、电台的《市民热线》、生活频道的《天天生活》、信息频道的《政务公开》等栏目和频道深受观众的好评。

卫生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80个,卫生技术人员3.3万人,其中医生0.85万人,医院床位数1.55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3人。

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提高,疫情报告实现网络化。全市十二个县区已建立了疫情专报体系,县级以上疾控机构都配备了疫情专线电话及传真设备,并实行了专线电话24小时值班制度,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实行了常规疫情电脑网络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走向规范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加强。全市共设置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3个,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居民就医看病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工作全面铺开,全年建设重点乡镇卫生院12所,扩建面积1.5万平方米,改建0.38万平方米。

疾病的预防、医治水平提高。2003年,全市取得了预防“非典”的阶段性成果和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控制,全年较好地控制了霍乱疫情,未发生人员死亡和第二代病例,市疾控中心、南华医院等8家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结核病控制卫X项目已全部启动,“四苗”覆盖率达到98%。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开工前期准备工作,竞技体育在省以上运动会上获得较好成绩,11个项目获奖,获金牌33枚;银牌47枚;铜牌38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实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监控能力得到提高。对一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年环保完成投资额1905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面积达112.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92.4平方公里,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新上一批清洁燃料、公用标准厕所及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进展顺利。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都有所好转。工业废液、废气的排放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71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206.43万人,增加5.7%;乡村人口507.47万人,减少1.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2‰,上升0.7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85‰,自然增长率为4.97‰,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5元,增长10.41%,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6%,其中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106元,增长4.32%;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增长5.28%,其中工资性收入1269元,增长5.01%;家庭经营收入1638元,增长1.5%。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99元,增长12.0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9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066元,增长5.27%,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交通及通讯支出、教育及文化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一些大宗消费(汽车、旅游)走近市民生活。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2262元,增长3.53%,恩格尔系数为49.86%,比上年减少3.11个百分点,彩电、冰箱、摩托车、电话、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