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优化资源配置,挂大靠强取得新的进展。2002年围绕推进工业化,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内引外联,挂大靠强,先后成功地做成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利用汽车零部件生产优势,成功引进风顺车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将形成年产车桥15万台的生产能力,已投入6000万元,一期工程将竣工达产;利用丰富的瓷泥资源优势,引进兆锋陶瓷高档墙地砖独资项目,投资1.6亿元,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即将投产运行;香港通达电容器公司租赁毛纺厂1.5万平方米厂房,投资2000万美元进行改建,竣工后可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界牌瓷厂与深圳振弘陶瓷实业有限公司签订租赁经营合同,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投入500万元进行窑炉和设备改造,已全面投产。市森特公司与清华紫光等、电缆厂与台湾荣华集团、天津三吉清洗润滑防锈有限公司与石鼓科星化工有限公司等重组、合作、合资项目进展顺利。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作用,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在认真总结前几年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重新理顺了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年内有工程机械厂、江南药械厂、衡南松柏煤矿、衡东美仑公司等依法实施破产;互感器厂、电线电缆厂等一批企业初步完成了“两个置换”;运输机械厂、仪表公司等将经营业绩与经营者利益直接挂钩,提高经营者持股比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企业摆脱困境,走上正常生产的轨道。 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增强。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2个,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1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11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3%。全市有9个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 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建筑资级四级及四级以上企业178家,自行完成建筑施工产值71.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润5425万元,上交税金1.8万元,分别增长12.6和8.6%。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房屋建筑、商品房销售大幅增加,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7.8万平方米,增长4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全市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加快城镇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99亿元,增长7.22%,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59.62亿元,集体投资8.72亿元,分别增长19.6%和9.26%,城乡个体投资30.42亿元,增长7.81%,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7.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6.43亿元,分别增长24.8%和19.6%。 城市建设投资加快。初步统计,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从投资项目完成情况来看,一是一批高标准、高档次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广场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如市区的莲湖广场、岳屏广场、火车站广场、太阳广场、南华大学校园广场等,这些广场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改变了衡阳市区的形象,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二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蒸湘南北路的改造,西外环线的贯通,湘江三桥的竣工通车,红湘路、明翰路样板街的建成,不仅美化了市容市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内交通的压力;三是一批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有湘南第一楼之美誉的永兴阁高120余米共36层,仅用一年零10天的时间建成,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外形美观,环境优雅,结构精巧,成为衡阳高层高档住宅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全市各县市区改变城市经营之理念,按市场运作之方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城镇化建设迈开可喜步伐,城市建设完成投资额增幅均在10%以上。 基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66倍;制造业投资增长29.97%;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60.94%,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增长1.73倍。 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全年电网改造新增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5公里;新增光纤通讯电缆生产能力12万芯公里,电力电缆5万公里;新增原煤开采能力5万吨;完成道路改造146公里,新建公路60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运输、邮电通讯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公路运输能力增强。2002年末,全市拥有公路总长度7643公里,每平方公里分布密度0.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境内高速公路149公里,公路运输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0.08亿吨公里,增长8.3%;完成客运周转量27.87亿公里,增长10.1%。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03万户,比上年增长23.5%;互联网用户16.64万户,增长49.1%;电话入户72.27万户,增长5.0%,其中农村入户28.4万户,增长6.9%。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已成为娱乐、休闲的一种时尚。全市接待各类游客456.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7%,实现旅游总收入33.23亿元,增长12.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水平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的零售额86.27亿元,增长10.1%;县的零售额13.83亿元,增长16.8%;县以下零售额44.53亿元,增长1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1.3%;餐饮业增长14.9%。在各类商品销售中,家用电脑、微波炉、空调、移动电话等销售量增幅均在10%以上;万元级十万元级的高档购物消费已进入部分人的家庭。 消费市场总的特点是物资丰富,价格平稳,各种类型的商品流通企业竞争激烈。从市场经营情况来看,一是非公有经济是活跃市场的主体,全年非公有经济零售额114.06亿元,增长14.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78.86%,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二是现代化超级自选商场在行业中优势明显,全市目前拥有香江百货、北信仓行、金鹏超市等大型自选商场50多家,超市销售额约占全市销售的近三分之一。三是餐饮业市场火爆,洋快餐登陆衡阳市场,居民外出就餐人数增多,餐饮消费成为消费亮点。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转旺。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