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亿元,增长15.2%,增幅创近年来新高。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0.7亿元,增长15.4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0.0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3.2亿元,增长15.7 %;餐饮业22.5亿元,增长15.5%;其他行业5.0亿元,增长5.5 %。 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加快。8个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3.1亿元。其中步步高物流配送中心完成了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河西中心港区完成了三个千吨级泊位建设并投入使用,铁牛埠码头已进入二期工程建设。万博港工业物流中心集批发、零售、订单、仓储、展示、维修、运输于一体,成为工业现代物流的领头雁。 商务企业改制继续推进。年内已有27家企业完成改制,实现“两个退出”,变现资产1801.8万元,安置职工1004人。 六、对外贸易和旅游 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9.97亿美元,增长49.4%。其中出口 7.3亿美元,增长73.3 %。出口商品结构改善,钢材、化工、机电产品、农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高能耗产品出口下降,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市场多元化初见成效,传统的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市场保持持续增长,印度、中东等新兴出口市场得到有效开拓。全市外贸依存度达18.9%,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持续增长。全市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产业招商。成功组织与举办“港洽会”、湘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论坛、首届“中博会”、第三届中德(湘潭)企业投资与贸易合作大会等重大经贸、招商活动。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5个,实际到位外资1.87亿美元,增长20%。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5.9亿元,增长32%。 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打造出“花枝精神”和红色旅游两个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4亿元,分别增长8.5%和 9.8%。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1亿元,新增公路里程57.2公里。四条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3.26亿元,我市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全年货物周转量24.3亿吨公里,增长19.4%;旅客周转量13.3亿人公里,增长16.7%。全市完成通畅工程道路建设1464公里,建成通乡公路57.2公里,通达公路187.6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5.9亿元,增长53.9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电话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37万户,增长15.7 %,其中:固定电话71.3万户,移动电话 65.7万户,分别增长3.5%和32.7 %。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25.1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23.1部/百人,分别比上年提高0.9部/百人和5.7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 15.1万户,净增 3.6万户。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稳健运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信贷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6.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7.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61.0亿元和3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51.7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有市级保险公司14家,实现保费总收入9.9亿元,增长23.0%。其中财险2.4亿元, 增长16.0%,寿险7.5亿元,增长26.0%。年末共赔(给)付2.9亿元,其中财险赔付1.7亿元,寿险赔付1.2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全年新增科技成果52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7.7%。完成专利申请923件,增长24.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8.8亿元,增长27.3%。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 8个重大科技专项共获专利43项,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4项,一大批科技成果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4项,位居全省前列。全年共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48项,争取资金4015万元,增长2.59倍。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小学生、初中生年巩固率分别为100%、99.3%,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97.7%,高中毕业生会考合格率96.3%,均居全省第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普通高中招生25199人,职业高中招生24509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在全国高中奥赛中,全市共有10人获省一等奖,58人获省二等奖,获奖总数全省第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6人获全国竞课一等奖,44人获全省竞课一等奖,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校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1万平方米。推进教育公平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11万余人次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金额达822万余元;有2.2万人次享受免杂费,减免金额196万元。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在湖南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大型现代花鼓戏《三个堂客们闹一房》荣获“田汉艺术新剧目奖”;美术、书法、摄影类作品获6个金奖、14个银奖,获奖总成绩全省第一;群文类《花枝俏》等4个剧(节)目获2个金奖、2个银奖,获奖总成绩全省第二。市直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215场,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8场。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创新。全年共有19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湖南新闻奖、湖南广播电视奖,其中电视消息《我是导游、先救游客》获中国新闻三等奖。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到2006年底,全市已发展入网农户29.51万户,入户率达49.5%。 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842个,拥有床位总数8594张;卫生技术人员1078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781人,注册护士 3120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改造农村乡镇卫生院26所,新建、扩建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163平方米,改造维修业务用房面积1.8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17.1万人,总参合率达70%。启动城区合作医疗制度,总参合率达54.04%。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1000例,手术成功率为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共夺得金牌64枚、银牌51.5枚、铜牌66枚,荣获综合总分第三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全市总人口的36%。年内,体育中心的提质改造工程开始启动。 十一、资源和环境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