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四、人口、劳动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08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13.6万户,总人口381.2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其中市区年末总户数30.4万户,总人口97.8万人,常住人口96.2万人。全市总人口中有城镇人口186万人,乡村人口195.2万人;城镇化率为48.8%,提高1.4个百分点。2008年计划生育率为92.6 %,人口出生率为14.3‰,人口自然增长率7.5‰。

劳动保障不断加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76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2.5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3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组织开展了全市技能大师大赛,10位参赛选手荣获全市技能大师称号。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610元/月和560元/月,分别增长15.1%和21.7%。全市共救助城镇低保对象8.9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亿元。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11元,增长17.8%。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增长13.3%,受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收入等三大主要收入增长回落的影响,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5.7%,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8.5%,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2%,提高1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1:1,创近6年来的新低。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全市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8%,提高4个百分点。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65项,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创新基金13项、省重大项目4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5.3亿元,增长47.3%。全市申报专利1476件,增长14.8%,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分别为302件、433件和741件。从1985年开始,累计申报专利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0254件,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教育强市全面启动。全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学生29万人,资助贫困学生4.2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入学率96.7%,高中阶段入学率93%。年末全市有小学550所,初中150所,高中46所,职业中专36所,特殊教育4所,幼儿园513所。全市各类在校学生46.5万人,其中小学21.1万人、初中9.1万人、高中6.3万人、职业中专3.1万人。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专职老师2544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为7.7%,其中小学为0.8%,初中为9.2%,高中为24.1%。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全年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1096场,文化市场特别是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合唱节、读书月和炎帝陵公祭典礼。圆满承办省第三届大众运动会,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2所,全市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部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47万人,参合率达91.9%,提高4个百分点,发放补助1.6亿元,17.1万名农民受益。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2008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稳定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4万亩,粮食产量180万吨。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其他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市出栏生猪424万头,增长7 %,规模养殖得到巩固,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6个。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万千瓦,增长10 %,下拔农机补贴资金1600万元,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3%。全年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13亿元,增长18.7%。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6家,10%的农用耕地等到流转。

(二)工业、建筑、房地产业

工业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全市二产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增幅回落2.7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6.7%,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18.2%,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8.5%,提高6.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量居全省第3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年末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其中园区规模工业393家,分别比上年新增企业262家和122家。全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88.8亿元,增长26.9%。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5115”工程有效推进。因特殊情况,剔除株冶火炬、华银火电等企业影响,中铁轨道、旗滨玻璃等12家“5115”企业实现产值255.6亿元,增长51.9%。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前六名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煤炭开采洗选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3.9 %;受产品价格下跌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下降10.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3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74.1亿元,增长1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2%,提高7.93个百分点。在2008年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名列全省第二,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位置;天元区、醴陵市等4个县市区和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公司、株硬集团等7家企业分别荣获全省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企业)称号,红旗单位数居全省第二,红旗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建筑房地产回落。2008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7.6亿元,增长4.4%,增幅回落6.8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4.9%,增幅回落8.9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77亿元,增长12.4%,增幅回落54.7个百分点;商品房竣工面积完成359.7万平方米,增长2.2%;销售面积完成354.4万平方米,增长5.8%,增幅分别回落39.5个和49.3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业

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1.5%,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3.6%,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17.8%,受年初冰灾影响,公路客运周转量下降8%。2007年全市邮电通讯业务总量46亿元,增长23.9%,其中电信业务量完成44.3亿元,增长24.3%,邮政业务量完成1.7亿元,增长13.3%。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0万辆, 移动电话149.3万户,互联网用户17.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90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4.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5.3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