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2001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战略,牢牢把握"三个第一",齐心协力,奋力拚博,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各项改革,全方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顺利实现了"十五"开局首战必胜的目标。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快于"九五"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51.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18.5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为16.2:47.1:36.7,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1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0.3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0.74个百分点。在发展速度上达到了"三、二、一"的目标。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825元,比上年提高876元。

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工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8.62%,比上年提高8.48个百分点。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9.82%,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4%,资产负债率为61.49%,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4次,总资产贡献率7.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172元/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9.87%,比上年提高9.37个百分点。扭亏增盈工作成效卓著。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净利润7.06亿元,增长22.91%,利润总额创九十年代以来最好水平。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利润6.08亿元,增长23.92%;地方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净利润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2%。亏损企业减亏1.45亿元,同比下降29.3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7.22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批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26亿元,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96亿元。

就业与再就业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73万人,城镇居民就业率达96.8%,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2.83亿元,增长6.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为53.4%。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9%(与上年同期比较,下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3%。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零售物价指数为98.5%;农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0.9%,较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零售物价指数为100.1%,回升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其中粮食下降1.5%,油脂类下降9.5%,水产品下降4.7%,鲜果下降2.5%,蛋类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上涨0.7%,鲜菜上涨0.2%;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9%;衣着类下降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4.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4%;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升3.9%,其次是交通和通讯,上升1.3%,居住类价格上升0.8%。

二、城乡建设

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实力进一步壮大。我市围绕建设"双百"城市目标和"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方针,按照"四高"要求,大力进行了旧城改造和新城拓展。改造了建设南路和建设中路;创建了黄河北路、钻石路、车站路和清水塘街等四条样板街;城市快速环道累计投资已逾4亿元,建宁大桥已于10月份开工建设。响石路、响田路按计划完成了建设进度;向阳广场、红港路广场基本竣工;拉通了长江南路、黄河南路、珠江南路三条南部工业园主干道;106国道茶陵段基本竣工,炎陵井岗路已经竣工,攸县东南线投入使用。开展了全市"拆违"大行动,共拆除违法建筑22万平方米。全年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46亿元,同比增长94.5%倍。农村小城镇发展步伐加快。12个市定示范镇共实施项目51个,投入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五(县)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4%。

城市园林绿化成绩斐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5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公用事业充满活力,基本满足了全市生产、生活的正常需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燃气气化率达94%。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55.03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已达95%;城市环境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噪控区覆盖率达55%;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0%,工业废水处理率84%,工业废气处理率83%;以株洲冶炼厂铅烟气治理工程的竣工,使城市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

三、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1年,全市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51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力度明显增强,全年财政支出20.76亿元,增长19.4%。在支出中确保了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加大了对科技、社会保障及抚恤救济等重点支出的投资,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

金融运行形势进一步好转,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1.94亿元,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增长9.8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9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1亿元,增长11.26%。贷款投放明显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3.97亿元,比年初增加14.06亿元,增长9.38%。全年累计投放贷款109.28亿元,同比多投放29.24亿元,新增存贷比为64.73%。信贷结构和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7.68亿元,其中今年新增6.9亿元,占贷款新增额的49.08%。贷款票据融资方式增强,全年累计票据融资48.23亿元,同比增加17.61亿元,增长58.47%。信贷投向继续向大中型优质企业集中,大中型企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9%。优先支持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全年新增工业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02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4.83亿元。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展,住房、助学等形式的消费贷款得到积极发展,年末消费贷款余额3.34亿元,比年初增加2.16亿元。现金回笼再创历史新高。年末全市累计净回笼现金46.17亿元,同比多回笼8.19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各项商业保险开拓新的领域。全市各类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4.73亿元,增长15.9%。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进一步完善了"两个确保"和最低生活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参加养老保险单位1744家户,职工24.12万人,离退休人员超过7.8万人,实际征收养老保险费3.5亿多元,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4.84亿元,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06%,实现了离退休金全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6亿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268万元。医疗保险平稳运行。完善了医疗保险的配套政策措施,保证了医疗改革的顺利进行。全市参保单位已达710家,比上年增加190户,参保人数达18.28万人,比上年增加8000多人,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40%。收缴医疗保险基金5500多万元,其中:统筹基金3370多万元,个人帐户金2100多万元,收缴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