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株洲市统计局

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市计划生育率97.32%。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365.83万人,出生率为11.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6元,同比增长8.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5%,下降1.3个百分点。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6115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4%。其中:食品支出2229元,增长0.1%;衣着支出529元,增长2.5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24元,下降21.35%;医疗保健支出341元,增长7.97%;交通、通信支出694元,增长33.5%;娱乐、教育和文化支出891元,增长19.62%;居住支出659元,下降14.71%;杂项商品及服务支出349元,增长36.35%。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元,比上年增加138元,增长5.3%。在农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6元,增长4.5%,家庭经营的现金收入1548元,增长2.3%,在家庭经济现金收入中,种植业收入245元,增长1%,牧业收入551元,与上年持平。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372元,增长15%,非收入所得446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8%,下降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4元,增长4.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37元,增长2.1%;衣着支出110元,增长8.9%;居住消费支出279元,下降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1元,增长28.6%;医疗保健支出83元,增长13.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81元,增长13.3%。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8.12平方米,增加0.27平方米。

五、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0.2亿元,增长19%,实现利税12.3亿元,增长9%,出口创汇1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5亿元。"一区三园两基地"正式挂牌。钻石工业园等九大重点项目的进区工作进展顺利,到2001年底,开发区共有企业174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74家,无费企业71家。

科技计划实施顺利,科技投入有所增加。目前共建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家,先后有10名博士进站工作。全年申请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个,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资金达3319万元;2001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达到3556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7%。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奖46项,三项专利申请数419件,增长5.8%,三项专利批准数295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100个,各类技术合同协议金额为1.55亿元,通过技术市场向工业企业转让科技成果605项。

各级各类教育大发展。全市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校年内招生9813人,增长33.38%,实际拥有在校学生人数23025人,比上年增加6700人,增长41.04%。成人高等学校招生9916人,比上年增长44.78%,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数2.1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增长42.09%。获大专以上文凭成人高校学生数达到6013人,比上年增长33.86%。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中学在校学生4.7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71万人,增加0.84万人,增长21.7%,初中在校学生21.55万人,增加0.47万人,增长2.25%。初中入学率98.61%,辍学率为3%,比上年减少了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1.3万人,减少4.86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6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61%。幼儿园在园幼儿3.4万人,减少0.11万人。全市共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1312人。全市100%的市直学校和49.7%的农村初级中学,26%的中心小学配备了计算机,50%的中学(市直中学100%)、11.5%的中心小学装备了现代化的语音室;49%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三机一幕"到班。

文化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4个,纪念馆3个。为纪念建党80周年和建市50周年而举办的"双庆晚会"获得圆满成功,展示株洲人民艰苦创业所取得辉煌成就的《株洲荣誉馆》顺利开馆,"周周乐"广场举办文化活动演出30场。文艺工作有新的发展,市歌舞剧团创作的歌剧《沥沥太阳雨》继获全省第三届新剧目汇演"优秀新剧目奖"和十一项单项奖后,经过修改与排练,又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南省戏剧"田汉大奖"。六个专业剧团,全年共演出1178场,其中80%为下乡演出。乡镇文化建设再现硕果。2001年,全市乡镇文化站巩固率达100%,创建了2个全省百强集镇文化站和1个全省百优群众艺术之乡。各类报纸出版量达到2618万份,其中:《株洲日报》和《株洲晚报》发行量达2117.26万份;杂志出版量724万册。

广播电视事业构筑新的发展平台。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达96%,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全市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4万户。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成效显著。株洲电台专题《浴火的凤凰》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市电视台长篇《小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三等奖;在全省广播电视评奖中,《田大妈的心事》获得一等奖,《何老板外传》获得二等奖,有线台的新闻述评《一山之隔为何两个样》等三篇获得三等奖。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卫生防疫机构10个,妇幼卫生机构8个;卫生工作人员15369人,专业卫生技术人数12811人,其中医生5592人,护师417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978张。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分类管理顺利完成,全面实行药品收支管理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严格实施了医药收费"阳光工程"。

群众体育工作稳步发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成功举办全市第九届运动会,承办了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社区体育、气功活动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竞技体育水平稳中有升。在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中,我市获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创造我市历届最好成绩。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中,我市14名选手代表湖南省参赛,获得3金5银好成绩。

六、行业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4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39.85亿元,增长3.8%;林业产值4.61亿元,增长5%;牧业产值29.77亿元,增长3.9%;渔业产值4.22亿元,增长5.7%。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78.86万吨,比上年减少1.5%;油料30101吨,下降9.5%;棉花1392吨,下降10.5%;烟叶总产量993吨,增长34%;茶叶1252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102817吨,增长199.63%。全年出栏肉猪334.75万头,增长3.5%;草食动物饲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出栏牛5.42万头;出栏羊24.69万只,增长8.2%。水产养殖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52817吨,增长3.8%。全年造林面积1.04千公顷,下降12.6%,迹地更新面积1.99千公顷,增长57.9%,零星植树达2686.94万株,增长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