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经济呈现明显好转: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据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32.45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106.36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95.04亿,增长11.2%。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后劲仍显不足,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少数企业职工生活困难,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市围绕“调结构、增收入、保稳定”的总体目标狠抓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5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全年粮食总产量138.5万吨,在播种面积调减的情况下,仍增长0.1%;油料6651吨,增长12.1%;烟叶468吨,增长12.8%;茶叶1134吨,增长5.2%;水果13964吨,增长1.4%;出栏肉猪385.3万头,增长4.2%;水产品总产量5.6吨,增长2.4%。 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加速。全年推广中高档优质稻121.6万亩,占全年稻谷播种面积的47.5%。全市良良猪和三元杂交猪饲养量达250万头,占全市生猪饲养总量44.8%。非主宗农产品突出了发展名优特新,全市湘莲种值面积3.8万亩,比上年增长5%;订单蔬菜总播种面积1.2万亩,其中稻田成建制改种订单蔬菜5000多亩;全年养殖奶牛500头,法国番鸭10万羽,罗氏沼虾面积1000亩,金鱼养殖面积5万多平方米。全市立足大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小城镇,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粮食产业化以优质稻开发为主线,形成了优质稻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优质品牌协调发展的格局。生猪产业化在抓好生猪品改的同时,重点抓好金锣、乡里美食、伟鸿食业和张江村冷冻加工厂四个龙头企业。农业后劲增强,全年共投入资金1.9亿元,劳动工日2231万个,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工程2.2万上,完成土石方2304万方。其中:新筑成达标大堤11.3公里,完成68座中小型水库除险保安,新增和更新电排1540千瓦,整修小塘小坝1万多处,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1.12亩。农田旱涝保收能力和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小城镇建设跃上台阶。年内,全市35个建制镇土地利用规划全部通过评审,8个重点镇完成了建设总规和详规的编制和评审,湖南水府庙旅游区规划和乌石—白石风景区规划均通过了专家评审。全市35个建制镇用于基础建设和住宅建设的投入达4.1亿元,新增城镇人口5.7万人。湘莲、水泥、皮鞋、晒黄烟等一批地方产业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花石、棋梓、青山桥列入了全省确定的50个对口扶持镇。年末,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3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加强管理、增加投入,活力不断增强,效益明显提高。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71.4亿元,当地入库税金1.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20.1%。 二、工业经济 2000年,全市狠抓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和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工业经济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工业生产保持适度增长,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2.8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1.4亿元,同比增长15.0%。全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2%,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市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盈利企业盈利额2.5亿元,同比增长1.8倍;亏损企业亏损额2.7亿元,同比减亏2.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76.5%,比上年提高26.0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额0.9亿元,已实现整体扭亏为盈,摘掉长达66个月净亏帽子。 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3.1%。湘潭钢铁公司投资3.0亿元,一火成材和二烧二期项目陆续试点投产,有效地改善了产品结构,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湘潭电化集团2万吨无汞电池专用二氧化锰扩产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0亿元,原湘纺投资6338万元,湘潭电机集团投资4108万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积极实施增资减债、减人增效、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至2000年年末止,全市已有74户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其中改为公司制的12户,股份合作制19户,返租经营3户,国有控股3户,被兼并3户,关闭破产重组18户,租赁15户,授权经营1户。全市工业企业增资减债46亿元,企业负债已有明显下降。 企业管理再上台阶。全市大力开展“远学邯钢、安塑,近学湘钢、电化”活动,创造了比较管理法等在全国有影响的管理方法。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上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下降,全年节约降耗3.8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0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省各类建设资金4.3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国有及其他经济(不含跨区项目)完成投资28.8亿元,增长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5亿元,减少9.1%;更新改造10.0亿元,增长3.1%;其他投资2.4亿元,增长11.7%。 新增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有:烧结铁矿105万吨,连铸200万吨,化学农药2500吨,合成纤维聚合物6万吨,化学纤维2000吨,交流电动机制造70万千瓦,啤酒15万吨,棉布织机26台,棉印染布3000万米。 重点工程建设又谱新篇。39项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7亿元,已完工项目工程质量全面达标,投产项目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80%。 城区布局再展新貌。湘江三大桥的合龙,韶山东路、河东大道、丝绸北路、丝绸中路的建成,拓展了城市框架,为新的城市中心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湘耒高速公路和天易联络线已于年底通车,湘大路、南岭南路、迎宾西路、迎宾东路、霞光西路、大湖南路、纬四路、经二路等道路建成,新增道路面积29.6万m2。 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同时对无证开发、挂靠开发、越级开发进行了认真查处,清理整顿了房地产开发市场。通过激活、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促进了商品房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