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湘潭市统计局

物业管理有所加强。全市取得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36家,旧区物业管理面达40%,新区物业管理面近100%。

四、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全市货物运输量2116.7万吨,运输周转量105711.8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245.1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71744.6万人公里。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301.8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榜首。省重点工程潭邵高速公路湘潭段施工进展顺利,年内投资5.9亿元,路基基本成型。湘潭客运东站完成基础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以湘江三大桥为龙头的城市内环线基本形成。

邮电业发展迅猛。全市邮电业务总量9342万元,比上年增长73.6%;年末电话装机容量42万门,市话用户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84万户,湘潭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公司在年内投资4.3亿元,光纤通讯、移动传呼、图象传输等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零售市场稳中有升。200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亿元,比上年增长8.9%。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部零售总额比重由上年的73.8%增大到76.6%。

商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直126家企业,通过多种经济成份合作联营,引进资金近亿元。3家私营企业投入资金,对原市一商系统的“潭百”、“天隆”和银河商厦进行装修改造,包装一新的康星百货大楼、步步高基建营超市和龙泉休闲广场先后开业。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商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全年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65万元。

市场物价平稳。2000年,市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4%,其中,食品、衣着类价格指数分别为95.3%、106.4%,整个市场货丰价廉。值得重视的是主要农产品价格下降较多,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太快。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总值达140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8%,其中进口总值6268万美元,增长185.1%,出口总值7780万美元,增长94.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51.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5.7%。新批16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3家规模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

旅游业快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旅游业建设步伐加快,接待能力增强。全年接待旅游者2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重点旅游企业直接收入2.8亿元人民币,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6.9亿元,增长11.3%,创我市旅游业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新审批旅行社10家,年末旅行社总数达14家。

七、金融与保险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0.1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15.6亿元,与年初持平;中期流动资金贷款6.8亿元,比年初增加0.5亿元;短期贷款85.3亿元,比年初增加13.8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为6.5亿元和6.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0.3亿元和0.9亿元。短期贷款主要流向有效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商业和农业。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1亿元,比年初增加18.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在连续降息及股市、债市分流的情况下,仍比上年末增加12.5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全年投放现金444.2亿元,回笼现金445.6亿元,净回笼现金1.4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公众保险意识增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湘潭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湘潭分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湘潭支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湘潭支公司四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0亿元,人身保险收入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16.1%。全年赔付额1.1亿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0.5亿元,赔付率为53.3%;人身保险赔付0.6亿元,赔付率38.9%。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稳步发展。2000年末,全市20个国有独立核算科研机构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全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46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重点推广实施科技兴农项目25个,落实科技攻关等科技兴工项目37个,共争取科技经费2092万元,其中拨款388万元。全市有83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有19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0项科技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专利工作保持全省前列。200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89件,比上年增长11%。2000年全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有60%的科技成果申报了专利,探索出了一条“专利大管理”的全新工作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成效明显。2000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级新材料基地示范区,重点开发了高效电池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已拥有无汞电解二氧化锰、百菌清、喹吖啶酮、高档瓷釉等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列的新材料产品(项目)。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6111万美元,利税总额2.7亿元。

技术市场动作和管理不断完善。年内新成立技术贸易机构14家,完成技术贸易额1.2亿元。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达100家,从业人员5500人,科工贸收入5.1亿元,利税7000万元。教育事业在调整中前进。全市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332所,在校学生53.4万人,教职员工3.2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升学率99.3%;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6.3%,升学率69.7%。小学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100%,初中专任教师岗位合格率82.9%。全市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小学创新教育实施方案,中小学素质教育“定位于校,落实到班”的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三结合”德育教育由教育部向全国推广。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学校巩固“普九”成果取得明显成效,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全市高中毕业会考正考合格率达89.3%,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考上线率、录取率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继续加强重点学校建设,确定了一批样板专业、样板基地。职教招生数比上年增长12.8%,职普分流比例居全省领先地位,3所农校被省厅确定为重点示范农校。5所成人高校获得申办新高职教学班资格。

九、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展现新气象,群众文化进一步丰富。年末全市有文化产业机构118个,文化系统全年新创作《莲嫂》等大型剧本5个。排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莲嫂》获省第三届新创作剧(节)目会演二等奖,舞蹈《山的语言》获全国“群星奖”银奖。全市共组织26场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观众达30万人次。全市5个专业剧团演出1025场,其中下乡演出575场。雨湖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市少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全市农村电影放映25668场,村平16.8场。《湘潭日报》全年出版357期,期发份数3.01万份;《湘潭晚报》正式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