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牢牢抓住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全面推进“三化”进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为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9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72.4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29.9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为14.9:48.5:36.6,其中: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首次降到15%以下,二产业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45元,比上年提高820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一的绝对值由1997年的20876万元增加到32267万元。 推进“三化”进程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加工产值53亿元,增长14%,其中年加工收入超100万元的60家,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带动周边农户5.4万户。初步形成了以竹木、肉食、油脂、果蔬、优质玉米为主的五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2.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机械总动力127.7万千瓦,增长7.4%。工业化快速推进。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8%,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6%;非农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13个重点城镇通过“双建双扶”,整体功能和聚集效应增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39.8%,五县(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4.3%,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发展环境继续优化。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审核、备案事项由1788项减少到301项,减少83.2%。农村税费改革全面铺开,农民人均减负56元。全市政法部门继续开展“严打”整治工作,加大了对“黑恶”势力和职务犯罪打击力度,全面实施社区警备和打防控一体化战略,设立社区警备室106个,刑事案件立案数下降20.47%,社会治安综合评价指数达到54.76%,确保了社会治安平稳可控。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市从业人员达到207.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7万人,下降2.12%,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3.2万人和56.9万人,分别增长1.92%和2.6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至年底全市共有7.2万名国有与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60%。 市场物价稳中略降。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上年比较为98.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1%。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7.3%,零售物价指数为97.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7%,零售物价指数为98.6%。在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8%,其中粮食下降1.3%,油脂类下降0.4%,水产品下降10%,鲜果下降0.8%,蛋类上涨8.7%,肉禽及其制品下降2.5%,鲜菜下降0.9%;衣着类价格下降7.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下降12.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3%;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3%;八大类价格指数中只有烟酒及用品类和居住类价格微升0.8%。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0.5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99.51%。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均为101.4%。 二、城乡建设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和“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建设思路,按照“四高”准则,深入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年完成投资近5亿元,重点实施了城市快速环道、新华路改造、文化园整治、四区样板街及炎帝陵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城市交通进一步改善,以石峰大桥为代表的城市快速环道北环线已正式通车,全市城市道路总长达到433.3公里,城区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全市交通建设投资1.63亿元,其中106国道全线改扩建和养护工程完成投资8033万元,全线消灭了砂石路面,公路等级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河东城市外环已成雏形,河西形成了“一环两带、三纵四横”的城市道路格局。城市品位有新的提高。城市环境围绕“绿、亮、洁”做文章,全年共折违25万平方米,先后完成了人民南路、拥军路、天伦路、天坪路、大坪路等5条街道及清石广场的建设,炎帝陵一期工程在全省公祭大典前全面竣工。县城扩容提质力度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3.68亿元。 园林绿化有新突破,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园林系统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全年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入800多万元,闲置多年的园林配套服务设施恢复运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3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04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9.78%。城市公用事业不断改善,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7.96标台,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6个,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60.2平方公里,增加5.17平方公里,烟控区覆盖率达96%,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环境噪声控制达标区面积为59.1平方公里,覆盖率达58%;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7%以上;县(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55.34%,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千公顷。 三、财政、金融和证券、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力保重点。2002年,共实现财政总收入24.4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9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17亿元,增长19.4%。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力度明显增强,全年财政支出27.16亿元,增长23.53%。财政支出在确保了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及农林水利部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及抚恤救济等行业和项目的支出,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信贷投向有新变化。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6.99亿元,比年初增加45.68亿元,比上年多增23.96亿元,增长18.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4.2亿元,比年初增加31.28亿元,增长18.0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9.96亿元,比年初增加14.33亿元,增长8.65%。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加大对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强势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个人消费贷款力度。新增农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7.77%,新增工业流动资金贷款7.28亿元,同比多增5.26亿元。年末个人消费信贷余额7.79亿元,比年初增加4.45亿元,同比多增2.29亿元,占新增贷款的31.05%。票据融资更趋活跃,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全年累计票据融资49.37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基金托管、银险合作、担保、承诺、交易等中间业务呈现跳跃式增长,累计收入达3980万元,增长46.22%。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金市场稳步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加大对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力度,实现了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比率“双降”目标。 |